第一章 王府史诗衡王桥17-20回
类别:刘沂生 作者:guanli 日期:2014-04-25 21:54:10
第十七回 书香浸王府
有语曰:“皇帝轮流坐,明朝到谁家?”帝尊龙礅,人人慕羡。宫廷外争,萧墙内抢,俱爱一枕梦黄粱。大明王朝,朱棣篡权,齐王谋反,尽属此类矣。
为防不测,成祖朱棣之后分封之藩王,虽为贵压一方,却是不准参与朝政。为此,王府诸王子,大都郁郁寡志,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衡藩与众不同。无论恭王,亦或诸门郡少,大都遵从帝诏,安身立命,积极从事文化活动。或建书院,或结诗社,或著书立说,不一而足。
新乐王朱载玺,博雅善文,长于大字,擘窠奇劲,自成一家。彼曾创建博文书院,埋首梓制诸藩撰述,恭刻先师圣像,翻梓《洪武圣政颂》、《皇明政要》诸作。至如新乐王朱载玺、高唐王朱厚煐诸郡王,俱有专着传世,非为庸庸之辈。
邱琮玉《衡蕃宫词》所述“几见君王问钱谷,今秋况为校书忙”,堪称诸郡王之写照。
第十八回 扩建清真寺
回族民众,皆信奉伊斯兰教。回民居住之处所,必建有清真寺。自元朝启始,已有回族同胞陆续移居于青州。其真教寺,始建于元大德六年(一三0二年),坐落于东关昭德街南头路西。大门广亮,门为双洞,通宽三十余米,甚为壮观,是元朝三大真教寺之一。
元亡明兴,青州回族大盛,居于城里与东关者具多。每逢礼拜日,教民需去东关真教寺礼拜。因有城门相隔,城内族人极为不便。为此,特于城内东城根下拓建清真寺一座。其寺院小堂狭,极不适应族人之昌盛。
衡王府宁阳王朱载垿,尊回教而恤回民,捐资拓建清真寺。扩建后之寺,坐西面东,院阔堂高,气势恢宏。新寺竣工日,朱载垿挥毫命笔,工书“清真教寺”横幅,堪称为镇寺瑰宝。
世事沧桑,朝代屡更。宁阳王之题“清真教寺”,恭刻于石,镶嵌于正殿内后墙壁中。此即为:郡王兴寺恤黎民,余荫绵绵传至今。
第十九回 智嫁打柴郎
三代衡王朱载封,不嫖娼,不纳妾,终身独守一枝花。王后端庄俊秀,温顺贤惠。天不如人愿,王后连生五女未换脐,不曾给他生个袭位世子。
王后三女名三环,仆人尊呼三姑。三姑落草即奋啼不止,屡换奶妈仍难奏效。井塘吴氏妻杏花,进王府卖柿饼遇三姑。三姑见杏花破涕为笑,杏花乃留府为奶妈。
吴妈有子猛子(即吴仪宾),与三姑两小无猜。待其渐长,二人暗结情丝。王爷搭彩楼令三郡主抛绣球择婿。打柴郎猛子训群鸽,夺绣球,成就一段佳姻缘。
王爷嫌贫爱富,将三姑逐出府门。王后疼爱女儿,倾私囊为三姑助嫁:修官亭,铺官道,于井塘大兴土木。建三姑楼,造郡马府,筑村围墙,形成一座别致石头村。
昔日村落,残存至今,成为当代忆古胜景。有歌谣传曰:两小无猜,巧结良姻,训鸽夺彩一奇闻。王府女儿一枝花,颂歌一曲传古今。
第二十回 尚书讽衡王
衡恭王朱佑楎就藩青州,行善事,守古礼,深得帝王敬重。逮及末代王爷朱由棷袭位,府风渐衰,圈地虐民,欺男霸女,民愤颇大。
工部尚书钟羽正,刚正不阿,三起三落。崇祯中叶,因揭穿太后淫密,被贬归里。因其是三朝元老,有功于国,皇帝特授予“代管山东”与“监理王府”两枚金牌。归里后得闻王府劣迹,甚为不满,欲以寻机规训之。
衡王寿诞,贺客云集,冠盖相接。钟尚书应邀赴宴,骑毛驴,举金牌,一路扬尘闯王府。门卫闪避,不敢拦阻。宴厅前有古槐一株,王爷沾沾自喜,夸曰:“枝繁叶茂擎天立,树大根深摇不动。”
钟尚书微微一笑,连击古槐三掌,败叶簌簌落下,讥讽道:“我王休夸枝叶盛,根烂茎枯不经风。”王爷得闻,面红耳赤,惭愧言道:“卿家教训是,小王认领矣。”自此之后,朱由棷严以律己,誉声见长。
上一篇:春风沉醉在乐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