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梧桐访谈】
受访者小传:
江山ID:草堂瘦叟,姓名刘沂生,江山之星,梧桐文苑名誉社长。男,笔名瘦叟,自号犟牛。山东青州人,作协会员。
刘先生近几年先后获“中华知名艺术家”、“改革开放三十年对社会有影响的新闻人物”、“潍坊市文明市民”等殊荣。已经出版了《犟牛本色》、《魏嵋传》、《古州传奇》、《碧血沃古州》、《衡王府史话》与诗集《草堂清韵》等六部作品。长篇力作《碧血沃古州》,已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并由评弹后起之秀勾超收为演播书目。此作准备搬上银幕。《洪湖赤卫队》电影版著名作曲家张炳勋先生已为此剧主题歌《海岱明珠放光明》谱写了优美的曲子。
刘先生善于传奇文体,吸取当代小说的诸多写作技法,景物描写生动,人物形象刻画细腻,故事情节跌宕,语言简捷生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读后按卷,思绪萦怀,余味绵绵,被誉为“古州文化奇人”与“当代冯梦龙”。”
刘先生还长于“碑记”。他的“碑记”凝练、形象,独具一格,是一种新式骈体文,富有节奏感。既有诗歌之美,又有散文之畅。《青州龙兴寺复兴颂》、《圣水祠赋》、《青州衡王桥落成记》、《龙潭俏姿靓云驼》、《雕塑“盛开”落成记》与《碧波长流弥水颂》等碑记,已成为青州市景点的重要标志。
先生早年就读曲阜师范大学,毕业后潜心教育,辛勤耕耘达36载,是德高望重,学富五车,有口皆碑的一方名师。
近日,晚霞社长托付于我,要我抽时间拜访梧桐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因此,我特意去查看了刘老的个人资料,十分高兴地接受了社长交给的这项光荣任务。
下面,就是我与刘先生的访谈录。
彩石桥畔:(以下简称彩石)
草堂瘦叟:(以下简称草堂)
彩石:草堂先生,近来可好?我受社长之托,想对您进行一次专访。不知您身体可好,能接受我的采访吗?
草堂:谢谢你们的关爱。我已七十有九,身体尚硬朗,耳不聋,目不花,仍然能坚持文学创作。近日刚刚完成《落凤隐栖白家庄》,是为我们西邢刘氏祖爷刘洪远撰写的志文。
彩石:太好了。谢谢您!首先向您问好,敬礼!今天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大家很关注电视连续剧《碧血沃古州》最近的进展情况。
草堂:《碧血沃古州》,以青州南段村刘道成一家所遭遇的苦难为线索,以清河地区四边县的抗日斗争为背景,集中笔墨描绘憨厚老农刘道成、善良农夫王秀珍,与刘旭东、刘汉玉、刘兰英,以及王秀英等九位英烈的群体形象,揭示百姓疾苦,以及他们热爱祖国、御寇卫乡、无畏献身的伟大奉献精神。刘旭东一家,父子双烈,夫妻同烈,兄妹、叔侄并烈,合家一门九烈,是全国屈指可数的英烈家庭。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曾高度赞扬他们是“群英共荣,光耀九州”。
南段村一门九烈的英雄事迹,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当地政府曾有意将其搬上银幕,也有几家影视部门的导演看好这部作品。据八一制片厂的一位导演匡算,拍制这部连续剧,需耗资近千万。如此巨额的投资,其效益是个未知数。就目前的形式看,当权者大都热衷于搞来得快、看得见的政绩,似这等难于操作的思想教育软投资,一般不太热心。我已老朽,更无力操作这等大事。很遗憾,原计划作为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的愿望,已经落空了。至于何时方能实现夙愿,得看日后的机缘。
彩石:喔,太可惜了!
下面我想问问您:听人说,您被誉为‘当代冯梦龙’,想请您给大家说说这方面的情况。好吗?
草堂:啊,啊,“当代冯梦龙”?这只是刘峻骧先生的一句戏言罢了,我岂敢担待此等尊崇?
我自幼喜欢文学,一直自励习文,尤其偏爱文言文。在就读曲阜师大期间,适值三年困难时期,我曾忍着饥饿钻在图书楼里,对明朝俗文学大师冯梦龙的“三言”做过精心研究,深得其中创作精髓,立志用传奇体式改写故乡的民间传说故事。
退休后,我于2003年,出版了长达70万言的处女作回忆录《犟牛本色》。《犟牛本色》,首开先河,用章回体式记述自己的平凡一生。在描绘自己足迹的同时,容个人、家庭、社会于一体,深刻、如实地再现我所经历的数十年史实,客观上让读者触摸到时代的脉搏,给人以教益,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愉悦。为了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我有意扬我所长,在回忆录的篇章中插入近二十则传奇故事。在我意料之中,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效果,令我初步体味到传奇创作成功的喜悦。
2004年,我一气呵成人物传记《魏嵋传》,书写了一段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历史。《魏嵋传》,用传奇体式,文学笔法,描述了革命先驱魏嵋的传奇人生,文章中自然融进了国、共两党的艰苦建党、创业历程,以及其间发生的诸多令人欣慰或痛心的合作与摩擦,再现特殊时期的一段历史风云,热情地讴歌了魏门伟大的民族奉献精神,还魏嵋们一个公正。
《魏嵋传》的出版,产生的社会效应较大,一举改变了魏嵋一家的历史地位,山东新修订出版的《山东通史》,已经将魏嵋与其子魏复中列为近现代历史人物列传第一名。
刘峻骧,山东省安丘市人,1937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誉为齐鲁才子。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作家、东方人体文化学创立者,曾连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及创作委员会主任,现仍被聘为俗文学学会顾问。
在《魏嵋传》作品中,我引用了刘峻骧先生早年关于对山东共产党创始人王尽美的论述。事后,我曾给刘先生去函致谢,并给他寄去了我已出版的《犟牛本色》与《魏嵋传》两部作品。这就是我们的初次交往。
《魏嵋传》出版,是我探索用传奇体式撰写长篇小说的成功,大大地鼓舞了我创作传奇故事的欲望。然而,不管是《犟牛本色》,还是《魏嵋传》,它们都属于纪实文学,不能令我放开文笔,尽我所长,融进更多的传奇色彩。于是,我于2006年挥毫撰就近五十万言的《古州传奇》。
《古州传奇》,六章四十回,以青州民间传说为底本,经过艺术加工,对青州许多文物景点、历史人物、以及诸多奇闻异事,都有浓墨重彩的描述演绎,可谓融古今异闻于一体,收世事盛衰于笔下,诗词歌赋不拘格,嬉笑怒骂皆成文。
我撰写的《古州传奇》故事,已摆脱纪实文学的束缚,放开文笔,尽情运用传奇技法创作。我的传奇技法,源于冯梦龙的“三言”,故事情节却更曲折,文笔更细腻,人物描写与景物刻画也更深刻。竣稿后,我打印成册,寄给远居北京的峻骧先生,请他指教,并希望他能赐写序言。
读过拙作文稿后,峻骧先生拍案称绝,非常兴奋,挥毫为我作撰拟了序言《一位有独创性的民间作家》。 “序言”中,竣骧先生对拙作给予高度评价,誉我“堪称当代冯梦龙”,赞誉拙作“调动传奇文笔的种种技法,吸收当代小说的诸多技巧,奇峰叠出,有血有肉、波澜起伏,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这些传奇作品,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既可阅读,也可演唱的新文体,为当代传奇创作趟出了一条新路子,拓开了一片新天地”。
这便是人们誉称我“当代冯梦龙”的来历,实在是愧不敢当。
彩石:谢谢。先生“当代冯梦龙”之称,是凭实力获取。我们阅读过你老刊发在江山文学网上的诸多传奇故事,的确精彩至极,驾轻就熟,文笔老道,皆大手笔之作,“当代冯梦龙”之誉受之无愧。
草堂先生,想请您围绕这一问题,从收集素材,提炼主题,布局谋篇等方面给梧桐作者做一个长江商报似的提示,好吗?
草堂:彩石,你这是向老朽讨教传奇故事的写法吧?鲁迅先生早已说过“小说无定法”,我又何来传奇故事的写作方法呢?
在下非常赞同鲁迅先生的观点。我认为,诗无定格,文亦无定法,不管是诗词,还是散文、小说,任何好的表达形式,都是由其独特的内容决定的。因而,后人只可从前人的优秀作品中得到启发,而后自己去创新,没有必要去生硬模仿。如果硬要模仿,也很难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来。所以,我实在没有“法宝”传授给朋友们。既然彩石有所求,我只好勉为其难,梳理一下我创作《龙渊离奇石榴缘》(简称“石榴缘”)的创作经过,以求塞责吧。
“石榴缘”,是一部带有神话色彩的中篇传奇故事,长达十二回,五万余言。其主人翁是钟羽正与梅香。
钟羽正,字龙渊,青州人,官至明朝工部尚书,秉性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不畏权势,是明朝三起三落的三朝元老。为了塑造他的良吏形象,我从他的诸多传说中选取了大鹏转世、仰天寺读书、参加殿试、深山寻女、题诗告状与贺寿戏知府等故事。由殿试,顺笔插入王母命题,以及榴仙子传旨的神话。
明宪宗朱见深封其第七个儿子朱佑楎为衡王,就藩于青州,在青州城内建造了富丽堂皇的衡王府,其势力遍布整个山东地域。王府王位世代相传,王府形象也世代递暗,欺男霸女、藏污纳垢的传言满天飞。我集中笔墨,塑造王后丫鬟梅香这一形象,揭露王府丑闻,鞭打王爷罪行。由此,便牵出了梅香受辱、贼子盗墓、洞中穴居、拜寺求签等一系列故事。为了揭示仰天寺的来历,油然想到“十八罗汉斗大鹏”的故事,便自然插进了神鹏除淫、治贪的神话,使故事的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石榴缘》故事,以明末工部尚书钟羽正,认猎户之女石榴作义女为主要线索,将钟羽正一世的宦海生涯与松涛夫妇一生的悲惨遭遇,以榴仙子转世石榴女为纽带,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一线贯穿二环,紧密不可分离。它的时间跨度大,长达六十年之久;他的空间极为广阔,天上人间、佛界凡世无所不及;它的内函丰富,神仙凡人,昏官良吏,猎户仆人,拐子盗贼,亦虚亦实,无不纳入其中。它将吏制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荒淫,民众的疾苦,揭露得淋漓尽致。通篇既高度赞扬了钟羽正廉洁不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又热情地讴歌了松涛与梅香之间的纯真爱情,还有力地抨击了“官即盗,盗亦官”的腐败吏治,可谓一部挥发正能量的传奇作品。
我只是陈述《石榴缘》构思布局,不敢言是创作方法。兹将《石榴缘》附于访谈录后,请行家且勿见笑。
彩石:谢谢!的确是不可多得的经验之谈,受教了。
下面,想请您就故土情结与乡土文化的发掘与创新等话题,同青年作者分享一下您经验,好吗?
草堂:好吧。这个问题我倒乐于一谈。
青州,山明水秀,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积淀极其丰厚,堪称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
我们西邢刘氏的祖爷刘洪远,原名刘景,是明朝衡王府贡品糕点师,曾获得明朝皇爷的封赏。因而,我特别注重衡王府资料的搜集。
家父刘德亭,是一个青州通,熟知青州的许多掌故。不管是夏日的月下,还是冬日的炉旁,我常趴伏在他那坚实的膝盖上,瞅着他那慈祥的笑容,谛听他津津有味地讲说《王公女智嫁打柴郎》、《钟羽正笑认石榴女》、《冯进士怒灭衡王府》、《李道人独步云门窟》、《邢元帅仙兆平倭寇》、《赵匡胤旨封养老院》、《神鹏贬修仰天寺》、《尧王借地莲花山》、《唐王东征马踏泉》等民间传说。有时,我朦胧睡去,梦到自己进入传说中讲的境界,或喜或忧,皆成传说的目睹者。
从儿时起,这些青州民间传说,似繁星点点,照耀着我蹒跚学步,呀呀学语,一直陪伴着我成长。到我稍长时,因对文学的偏爱,对民间文学更加着迷,四处走访,八方征集,装了满脑子有关青州的传说故事。欲写时,可以信笔挥洒成章。从踏入初中校门后,我便立志自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民间文艺工作者。
1959年,在中华民族灾难沉重的年月里,我步入曲阜师范学院,开始了高校新生活。1960年前后,国困民乏,食不果腹,我曾饿着肚皮,躲在曲师院图书楼里,钻进明朝冯梦龙的《三言》中爬不出来,成了冯翁文迷,对《三言》中的精华章节,做过专题剖析、研究,深得其中精髓,并立志用梦龙文体改写家乡的民间故事。
曲师院毕业后,我当了中学教师。谁曾想到,教师是一头犁不完地的憨牛,要想当个好老师,根本没有余暇顾及其它。我这人又死要面子,一味想当个好语文教师,竟割爱将我的民间文学创作抛到脑后去了。
1997年,耕耘乏力,退休闲居。待我略作休息后,故志复萌,2003年,我撰就处女作回忆录《犟牛本色》,其后又出版了传奇专著 《魏嵋传》、《古州传奇》、《碧血沃古州》、《衡王府史话》,与诗集《草堂清韵》等作品。
短短十年时间,我昼夜笔耕,一鼓作气完成六部作品。年届七十五岁的我,深感疲惫,准备封笔收山,过几年清净日子。然而,善门却难闭。2011年,急青州父老所急,受青州市规划局与文化局委托,又挑灯夜战,为新建的青州衡王桥石雕栏板撰写了三十二组衡王府故事。衡王桥王府故事,短小精悍,略带文言色彩,凝王家喜、怒、哀、乐于一桥,融知识、教育、情趣于一体,寓教于乐,文情画意相辉映,可为花都增彩,堪称王府史诗,是我暮年为故乡奉献的余热。
我的传奇作品,无论是赞歌,亦或是贬曲,无论是写今,亦或是拟古,都努力追求艺术性,牢牢扣紧教育性,深刻挖掘知识性,力求不乏趣味性。总之,精心打造作品的可读性,令读者一读着迷,欲罢不能,让人们在嬉笑怒骂、潜移默化中明善恶,辨是非,了解青州的历史,热爱青州的山河,接受历史教训,发扬历史光辉,以达创建粲然新青州的目的.
彩石:谢谢!您的这些经验之谈,对我们青年作者忒有启发。
草堂先生,看了您的资料,你的创作颇丰,可以说是著作等身。请问您在诸多作品中,最满意的作品是哪几部?想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好吗?
草堂:说实在的,我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极严格,每一篇都反复推敲修改,如果自己不满意,绝不会轻易停笔的。不管是长篇还是短文,不同的文章,揭示不同的主题,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因此,很难说孰高孰低。相较而言,在我的传奇作品中,除《龙渊离奇石榴缘》外,《樱桃劫》与《孝女冤》,都可列为上选。这两部作品,在江山刊发时,都有幸被推举为皇冠作品,欢迎朋友们阅读指教。至于短篇,《淫王八祸人间》、《碑后竹鸭骚祖坟》、《尚书拜寿戏衡王》、《轱辘子偏生状元郎》、《辞妹花开盼郎归》等篇目,都较有特色。
我的传奇文笔,也触及到现代内容。其中较满意的当属《未屏少女淫暴亡》、《气贯长虹刘旭东》、《巩兄外传》与《哪座庙里无冤魂》等篇目。
《未屏少女淫暴亡》一文,结构比较特殊。它以“我”为线索,贯串当今社会的五件丑闻,从而向人们敲响反腐倡廉的警钟。这则传奇,是一篇暴露文学。在目前大张旗鼓反腐败的形势下,阅读这样的作品,感到非常寻常。然而,当刚刚进入二十世纪之时,且文中的“骚人物”正当红极盛世,敢于对其挥毫讨伐、抨击不良现象,的确需要几分勇气的。尚记得,当年我将其挂在博客上,立即遭到封杀。随后,我又将其易名《贪官淫吏乱乾坤》,自然依然不容其显身。
好作家,应是诊断和医治社会病变的良医。自始至今,我一直在这样严格要求自己。
彩石:谢谢您的点拨。让我们从中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学到了很多知识,悟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下面,还想请教先生。听说您还是一条兼济天下,十分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以及敢于为民请命的硬汉子。你曾经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写过一篇《欲纠无策空叹息——令人震惊的教育前程危险信号》的请命文,在全国引起重大反响。为此,前国家领导人陈云夫人等老一辈还专程来青州看望过您。大家想请您说说这个话题,好吗?
草堂:好的,满足你们的要求。
十年浩劫,极左路线盛行,中小学教师沦落至遭社会歧视的深渊,被世人贬之为“臭老九”。其间,在职教师纷纷弃教跳槽,在校高三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教育事业后继乏人,岌岌可危。
目睹中国教育事业的困境,身为教师的我心焦如焚,于1984年7月1日夜,启封开笔戒,挥毫撰就长达三千言的呼吁书《欲纠无策空叹息——令人震惊的教育前程危险信号》,文章结语向社会疾呼:“救救教育,救救教师!”
7月2日,呼吁书寄发《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于1984年9月2日,以《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为题,于“教育”栏目摘发八百余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云同志阅后,于9月4日做出“尊师重教”重要批示: “这个问题(指目前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时很少有人把师范院校当作第一志愿)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
陈云的“尊师重教”批示,首刊于中央内参,山东省委内参第二十六期《宣传通讯》于10月份转载,“人民日报”至12月26日方公开颁布。
陈云“尊师重教”批示颁布后,得到举国轰轰烈烈落实。从1985年1月份起,专门为教师提了工资,并将每年的九月十日定为教师节,一举恢复了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文被评为一九八四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并被选入《人民日报三十年好新闻》专集中。
1988年教师节前夕,陈云夫人于若木,携陈云胞妹与自己的胞妹,曾亲赴青州二中探望我及老师们,留下了一段“尊师重教”佳话。
一个“普通老师的来信成为中国教师命运的拐点”,也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陈云传》中有记载,《高考年轮》中有专章)。因此,我被推举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对社会有影响的新闻人物”,备受民众尊崇。
身为教师,为师请命,是我应尽的本分。我的请命文章,有幸获得中央重要领导的批示,只是机缘巧合罢了。因而,我并不居功自傲。
我,依然是我,一个极其平凡的退休人民教师。
彩石:啊,太精彩了!
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就打扰您了,谢谢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