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二中铁军班

王牌铁军 精神永存 静专思主 严细实恒
强根固本 开拓创新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青州二中铁军班
联系人:王老师 15069669186
    丁班长 15963600822
地 址:青州二中
E-MAIL:243236634@qq.com
网 址:www.tiejunban.com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将士风采 > 导师文章 > 刘沂生
三姑智嫁打柴郎---第三回
类别:刘沂生 作者:guanli 日期:2015-12-22 11:14:29
               井塘村吴家愁度日   衡王府王爷忙寻欢

                             月日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穷得如水洗,
                             几家富得似流油。
     这首俚谣,是对贫富不均的血泪控诉。 
     繁言简说,文接上篇。
     那日杏花,三离三停,任谁哄逗,三姑总舍不得杏花的胸怀,哭着,闹着,撕抓着,不放杏花离去。王后直言讲在当面,想雇杏花做三姑的乳妈,佣金一直加到双倍。杏花呢?一来离不开卧床的丈夫,二来舍不得才一岁多的娇儿猛子,即使是三倍佣金也执意不从。最后,任凭三姑哭喊撕闹,杏花还是咬咬牙离开了王府。一路上,她也难免情乱心酸:自己也觉得与三姑有缘,真有几分舍不得呢。
    杏花到药铺拾了汤药,买了膏药,回到井塘家中。
    井塘,位于青州城西南玲珑山脚下,依山建筑在一块巨大的石板上。村里的居户,大都姓吴、姓孙、姓张。此村,何以取名为井塘呢?
    当地有俚谚曰:
                             山坡上,
                             水粼粼,
                             先有井塘池,
                             后有井塘村。
                             大旱三年泉不竭,
                             养育一方苦命人。
    说来,你可能不信。别看此村座落于一块巨大的石板上,它却不是一个贫水村。你看,村里树木茂盛,千年古树犹旺就是一个铁打的事实。   
    更奇的是,村中有一眼奇井,还有一方奇塘。这一井、一塘,大涝不见水位升,大旱不见水位降,是两股涓涓常涌的神水,奇旱之年,不知救活四乡多少子民。
    龙王是万水之源。人们传说,这儿是东海龙王高高仰起的那龙头上的两个鼻孔,自然是清泉常涌,万古不衰啦。为此,人们将这个村子称作“井塘”有人还称它为“龙窍”。人们还传说,这两股神水,不但能饮而延年益寿,而且还能为人们免灾避难呢。
    井塘村的来历,在此无须多述,且说杏花进城返村之事。
    杏花回到家里,小猛子早已哭喊着找妈妈。她先奶饱猛子,又侍侯丈夫吃了饭,这才将进王府的前前后后向丈夫诉说了一遍。临了,她悠悠地说:“就是给个金豆子,我怎能割舍下你们爷俩呀!”
    吴勇听完杏花的诉说,仰卧床铺上,身上盖着露着棉絮的破被,瞅着屋顶,一句话也不说。杏花怀里揽着猛子,疑惑地望着丈夫的愁容:“他爹?你想啥?”
    吴勇长叹一声,想挣扎着坐起来。杏花赶忙上去,将丈夫轻轻扶起:“你,你要咋的?”
   “猛他妈,你应该应下。要不,你看这以后的日子……”吴勇含着泪,向妻子诉说自己的想法。
   “呜……呜……”杏花伏在床头上,忍不住哭了起来,“俺知道。可俺一走。你们……”
  “妈,妈……”猛子虽小,不通人情,看到妈妈哭了,也趴在母亲背上哭起来……
    夫妻二人,一夜愁多话少,转眼已是鸡叫。杏花执意要再下山进城卖柿饼,吴勇不忍,让他隔日再去。
早饭后。红日东悬,霞光满天,照耀得西山亮堂堂的。散落在山半腰的井塘石屋,被霞光一映,显得更加低矮,更加平稳,更加宁静。
    杏花家的石屋,比别人家的石屋更矮小,屋顶上好几处茅草脱落,几乎露着蓝天。杏花着一身蓝底子白梅花的粗布衣,腰裹一块黑色围裙,一手提着装满猪食的木桶,一手拿着一柄木勺子,口里不住地唤着:“唠唠,唠唠唠,唠——唠——”。
    猪圈里侧卧着一头老母猪,正在那里闭目养神。一窝崽子生下还不久,一个个肥得肚滚腰粗,毛顺见肤,正“追——追”地叫着,你争它夺,拼命地抢夺那些肉滚滚的奶头子。那个末生小崽子,体小力乏,岂能争得过它那些身强力壮的兄姊们?于是,它眯缝着一对小眼,嘶声嚎叫着,在那些崽子兄姊们的屁股上拱来拱去,啃来咬去,惹得它们没好气地蹬蹄子伸爪,让它靠不上身。不一会,一群在山坡上放养的山鸡,扑隆隆地飞来了,也想向女主人讨吃食。
    杏花贪顾低头拌猪食,背后的小花狗“汪汪”地叫起来。杏花停下木勺子,抬头一看,张嫂领着两个婢女,后面还跟着几个粗壮男仆,挑的挑,挎的挎,已经来到屋前狭窄的院子里。
   “他姑,你……”杏花疑惑地望着张嫂
   “妹子,屋里说话。”张嫂转身吩咐随来的众人,“你们随便走走,有事就叫你们。去吧。”
    这些婢女、壮仆,从没来过半山腰的村子,一个个乐哈哈地看山景去了。
    张嫂随杏花低头进入石屋,免不了兄姊相见的一套热情客话。猛子也钻进张嫂的怀里,甜甜地呼喊“姑姑”。然后,他们才转入正题。
    昨日杏花走后,三姑好哭一场,自她下生以来,谁也没见过哭闹得这么凶过。许是吃饱以后力气分外足吧?为此,乳妈挨了一顿肥竹拷子。她被打得疼不过,气来胆壮,哭诉着禀告王后:“你老开开恩,放我条活路,别再叫我带三姑了吧!”
    话一说完,那乳妈竟跪在地上,“嘣,嘣,嘣”给王后磕了三个响头。这一来,倒弄得王后进退维谷,六神无主了。
    三姑与乳妈就住在正寝隔壁,这一夜竟一直没住声,哭哭、停停,时高、时低,闹得王后也一夜未能合眼,翻来转去,心如刀绞,耳如锥钻。天还没亮,王后就气乎乎起了床。梳洗已毕,她打发贴身侍女小霞去请王爷。
    这件事可难坏了小霞。她跑了好几房别院偏宫,看了许多白眼,也没找到王爷。其中一个刚刚失宠的小妃,本来一肚子酸气没处出,就劈头盖脸地发泄在这可怜的侍女身上:“小蹄子呀,是奶奶找王爷呢,还是你想王爷了?你不觉得来晚了吗?”
    那小霞是一个黄花少女,脸皮子薄,羞得满面通红,难以启口地回道:“奶奶,你……”
    “你什么?你是个不吃腥的猫吗?咯咯咯……”那小妃自以为出了一口怨气,得意地笑起来。
   小霞遭到如此羞辱,身为下人,气也不敢吭,红着粉面,含着羞泪,怀着委屈,默默地退出去。
    有人会问:“你这瘦叟,尽在那里瞎扯,自觉熟知衡府掌故。你说,衡王府的别院、偏宫在何处?
    好你个听客,想考考我瘦叟吗?这却难不住我。那衡王府占地非常辽阔,它的后宫,约在而今荣军休养院一带。那偏宫别院,当在它的东南方向。而今偶园街南段西侧仍有一巷,巷名胭脂巷。那小巷中有一井,名曰“胭脂井”,解放初尚在,鄙叟曾去一睹。这,你知道吧?那是偏宫别院所在地。美女如云,脂水成河。胭脂水汇于井中,泛起粼粼红波,此即胭脂井的来历。
    闲言述毕,书接上文。
    那侍女小霞主命不可违,找不回王爷,王后那儿的气也不好咽。说来这小霞也机灵,她突然想到王爷的贴身书童。那书童别看是个不到二十岁的毛孩子,随着王爷却长了许多见识,近来一有机会,就想与小霞会会面,说句话,看来是想讨她喜欢。她想:“王爷的住处,别人不知,书童岂能不晓?只要找到书童,准能问出王爷下落来。”于是,她决意硬着头皮去找书童。
   书童的卧室,小霞虽然从来没有进去过,然而她却是知道的。她一直来到书童卧室前,轻轻叩了几下门环。书童被惊醒了,以为王爷找他,一边穿衣,一边惊问:“来啦。这么早,是谁呀?”
    “我。”小霞轻咳一声,心慌地应了一句。流言似利刀啊,这么早来书童卧室叫门,真怕招惹风言风语。
    书童听出是小霞的声音,赶忙开了门,笑嘻嘻地说:“来,稀客,请屋里坐。”
   “不。我找王爷。奶奶找他,你告诉我他在哪里吧?”小霞落落大方,直截了当地问。
    “找王爷?”这书童人小鬼大,受到小霞的冷遇后,就流露出几分不满,“没门!他正做美梦呢,回去等着吧!”
   “你,我告诉奶奶去!”这小霞是王后的贴身婢女,身上也有几分硬气。她转身就走,好象真要去告状似的。
    “别,别。小霞姑娘,我告诉你……”书童赶上去,拦住她的去路,“可有一条,不准告诉奶奶,不然王爷剥你的皮!”
    书童伏在小霞耳根上,如此这般地交了老底,然后说:“你回去,就说王爷随后到。我去请王爷。”
    王爷在哪里?书童对小霞说了些什么?何必这么神秘?这是王爷的丑事,下人们怎敢声张。
    那王爷对府中嫔妃们都已经看腻玩俗,忽然情趣转移,抛弃家花,在野花上下起工夫来。哪里的野花?从青州城北门里娥媚巷里采来的野花。说到这里,顺便捎带几语。我国古代,明妓暗娼之风屡屡盛行。青州的色区,大都在北门里一带深巷中。当时曾流传着一段俚谣,且读出来,你一听便明白。那俚谣是:

                            东马道,西马道,
                            娥媚巷子铎楼庙。
                            招蜂引蝶温柔窝,
                            半掩门儿抿嘴笑。

                            柳叶眉,蜂儿腰,
                            浪子一见魂被招。
                            春风一度不认人,
                            寡恩薄情只认钞。
    那时候,像衡王那样有身份的人,自然不会深入陋巷采花。他听说娥媚巷里某户,新买一雏妓,妩媚可人,动魄摇魂,便令书童偷偷接来府中,另辟静室藏娇。此刻,王爷也许正在那里:
                            娇蕊芳心采蜜忙,
                            巫山得趣乐不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