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姑智嫁打柴郎----第十二回
类别:刘沂生 作者:guanli 日期:2016-02-24 22:30:10
王府被抄灭九族 井塘三姑独免祸
千里江山王天下,
强权之下无是非。
这话,兴许有些道理。翻阅历史看看,无论是唐宋,还是明清,哪个朝代不是如此?衡王府被抄,仅是我们熟知的一例罢啦。
那日王府被抄,因戏班子非王府中人,得以免罪放行。八王妃樱桃本来就是戏班子中的人,母子们在戏班子姐妹们地掩护下,偷偷地混出了王府大门。他们从此之后便更姓埋名,最后流落到壮汉庙村,为王府留下了唯一的一支血脉。这支血脉代代流传,繁衍至今……(详情请看拙作《王府被抄遗孤子,更姓霰字免亡族》)
王府被抄,楼阁亭台被夷为平地;男丁被杀,女丁被官卖为奴。曾经显赫一时的衡王府,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提起王府卖女丁的悲剧,那又是一大奇闻:王府卖人,竟是用布袋装起来,不准看,不准挑,各人碰自己的运气。
王府的奴仆们,大都属于死契买进,一旦入府,终生为奴,不准赎身,私逃者抓回立即杖毙。这便是像瑜翠那样的富仆也不离府的原因。王府权势虽大,因历代人丁不旺,所以年轻女仆少,年长女仆多,这也便是捆起手脚,塞住口,用袋子装着卖人的原因。
这些官奴卖得很便宜,因而一开始出现了抢购现象。那时节人们穷,光棍也多,那些叫女人馋得发了疯的光棍们,都想花少钱买个俊媳妇,夜来搂着过日子,做一个冲锋陷阵,扬眉吐气的男子汉。其结果,买回的大多是一看就恶心,一想就伤心,楼在怀里也不甘心的半口女人,或者是银发老太婆,那个窝囊劲,就甭提了。于是,人们一个个垂头丧气,自认倒霉,有的竟嚎啕大哭起来……
“城门失火,殃及鱼池。”衡王府被抄以后,王府的近亲、近族们,大都受到牵连,也被查抄殆尽。其中得以幸免的,只有这不被王爷承认的井塘三郡主一门。
此时的三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长子名吴辉,已经年满四岁,长得虎头虎脑,黑不溜遒,活泼可爱。次子是个女孩,名吴静,只有两岁,长得柳眉凤目,肤白肌腻,文文静静,紧肖其母,非常讨人喜欢。三姑一家,母慈子孝,三世同堂,和和睦睦,说不尽的幸福。不曾料到,这安定的日月过了还没有几年,灾星也降临到了头上。
王府被查抄以后,冯圃自以为为清廷立下了大功,愈加忘形跋扈起来。他坐着八人抬大轿,亲自统率清廷兵勇,沿着通往井塘的官道,马不停蹄,人不歇脚,恣悠悠赶到井塘,呼啦啦闯进吴家,厉声呼喝道:“井塘吴家,王府三郡主接旨!”
冯圃统率清兵临门,三姑带着家小出阁相迎。她的左首是吴辉,右首是吴静,背后立着婆母及丈夫猛子。
别看三姑是个弱女子,遇事却沉着果断,阵脚不乱。她面对昂首挺胸,狗仗人势,目中无人的冯圃,微拂一拂,算是以礼相待。而后严词语道:“冯大人驾到,民妇不敢有请。这旨嘛,民妇自然也不能接。”
“大胆!天下之民,莫非王民。汝系王民,何以有旨不接?”
“冯大人,汝为青州人,当知青州事。当年衡王府招亲应选名单中,似乎亦有阁下大名矣。”
“不错,只是三姑目高于顶,瞧不起在下而已。”冯圃并不回避事实。
“大人此言差矣。吾三姑心有所属,岂敢高攀?”三姑也以实相告,并不隐瞒。
“不过,尔倘若嫁于吾人,不至于有今日之辱矣?”冯圃扬扬自得,幸灾乐祸。
“那倒未必。小女子尚讲究一女不事二夫,为吏者,岂可事二君?不齿于人类的贰臣夫人,有何值得夸耀之处?”冯圃本为明末举子,未及会试大明亡邦。清朝开科,会试时他得中进士,因此三姑称他为贰臣。房壮本为大明御史,而今又为清帝卖命,追逼大明遗王,明眼人不难看出,三姑的言外之意,自然连他也捎带着。而后,三姑语锋一转,直言相诘,“像吾三姑,早已被王府除名,青州一域,谁人不知?哪家不晓?尔远途来吾与王府无干之吴家,欲待何为?莫非藐视王法,借此敲诈、报复不成?”
三姑出语锋利,实在令冯圃难于招架。他愤愤地回道:“岂有此理,刁妇狡辩矣 !”
“你才吊父呢,我娘不吊父。”吴辉年龄太小,不懂“刁妇”的真实含义,以为是“吊打父亲”,便出语相驳,“我娘对我老爸可好呢!”
“就是,可好呢。”吴静更不懂事,抱起三姑的大腿,跟着哥哥学话。
三姑的人缘很好。别看她出身于王府之家,却能怜贫惜苦,常常以母亲给的余财资贫助苦,与同村的张、孙两姓非常和睦。闻听冯圃带人前来查抄吴家,村民们不约而至,呼啦啦将冯圃围起来,异口同声地呼喊道:“不错!我们都是证人。要抄,连我们全村抄着吧 !”
一人好治,众怒难犯。这个道理,冯圃非常清楚。像冯圃这样的势力小人,哪里会去做陪本的买卖?再说,三姑的话也句句在理,顶得冯圃张口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于是,他故作余威不倒,愤愤地言道:“算你三姑厉害,容我请旨定夺。跑不了你——走!”
语毕,冯圃率领他的爪牙们,狼狈离去……
后来,三姑赴京告御状胜诉,始保住了这吴家的产业,并将王后从清廷官衙中买回来,颐养晚年,披麻送终……
这真是:
朝兴朝败朝朝有,
邦存邦亡邦邦君。
天下多少男子汉,
不及弱女一钗裙。
尾 声 试问三姑今安在 且赴井塘访后人
雁过留声,
蛇盘留痕。
唐宗宋祖俱往矣,
一抔黄土生绿茵。
故事讲至此,有人追根盘问:“这三姑后事如何呢?”
对此,我看也无须多费笔墨,不外是男耕女织,和睦度日,养子育孙,代代相传罢了。你如果实必关心他们的后事,就请到我们青州井塘来走一趟,问问他们的后世子孙吧。
而今的青州井塘,依然是:
古桥横跨深涧上,
古城环绕村舍周;
夫妻槐情依依,
石筘井水粼粼。
大街上古路石盘,
小院里古屋石筑。
巷曲折,
陌不平。
古朴宁静;
神秘别致。
遐迩游客不知处,
远离嚣尘隐山中。
触景情生,不由人叹曰:
井塘古村仍在,
古城古街古屋古臼。
不知三姑今安处,
伊人故居,
目下依旧,
面对斜阳诉春秋。
这儿,是山东境内,乃至于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古代村落标本。长期以来,它藏在深山人未识,经山东大学叶涛教授慧眼识出后,力邀山东艺术学院张士闪和李新华教授、山东建筑学院姜波教授来村中考察,井塘深山古村落的完整性和独特浓郁的民俗资源魅力便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他们又亲率领研究生弟子们三赴井塘,冒着酷热、潮湿完成了井塘村田野调查报告,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日本学者曾两次实地考察,山东卫视也曾作过婚俗现场拍摄。青州市已将该村定为旅游景点,划作重点开发项目。不久的将来,它必将成为我市,乃至于我省的一颗旅游明珠。也许,这棵古桐,会为我们引来无数的彩凤呢。
当你有暇来到井塘村时,不但能一睹古村落的真容古貌,那吴家的后代子嗣们,兴许会向你津津有味地讲一段《傲父犹有舔犊情,王爷夜探三环女》的故事呢!
这真是:
两小无猜,
巧结良姻,
训鸽夺彩一奇闻。
王府末日一枝花,
赞歌一曲传至今。
瘦叟人老锋犹劲,
挥毫疾书,
传于后人。
上一篇:春节感怀---王景昌
下一篇:马上封侯乐开花---王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