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二中铁军班

王牌铁军 精神永存 静专思主 严细实恒
强根固本 开拓创新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青州二中铁军班
联系人:王老师 15069669186
    丁班长 15963600822
地 址:青州二中
E-MAIL:243236634@qq.com
网 址:www.tiejunban.com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将士风采 > 导师文章 > 刘沂生
《魏嵋传》第一回 圣水长流圣水村 圣水娘娘佑黎民
类别:刘沂生 作者:guanli 日期:2016-06-13 21:41:34
                           青州城东圣水村,
                           圣水长流育圣人。
                           魏嵋耳大人不凡,
                           呼风唤雨三十春。
    这一阙平淡小词,描绘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也谱写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个人,便是魏嵋。
    魏嵋,东圣水村人,欲待讲他的光辉史迹,还得先从圣水村名的来历说起。 
    青州城东五里许,有一个东圣水村。东圣水村的西头,与魏家花园一墙之隔,有一座圣水祠。圣水祠景美签灵,终年香烟缭绕,香火不断。
    圣水祠,始建于唐朝高祖武德二年,原本为表彰孝女、节妇、良吏而设。
    据传,范晓莲,本为瑶池王母驾下之孝女仙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七月初二夜,下凡降生于城北范王村一户贫寒人家。晓莲自幼孝敬父母,关爱弟妹,和睦邻里。为了抚养弟妹,解除父母贫困之忧,晓莲于十三岁嫁于城东康家村(圣水村前身)康家为童养媳。进门后,一年公公没,两年未圆房的丈夫亡,落了个进门妨的罪名。晓莲为了奉养瞎眼婆母,抱灵成亲,誓死不嫁。
    唐高祖武德二年,青州一域大旱,野无嫩草,饿殍载道。范晓莲乞讨孝母,艰难持家,尽义守节 。为了养母,她洗涤未化狗屎,漱米熬粥食母。为此,受族人欺侮,遭亲戚诬陷,终至负冤被斩。时年一十七岁,正值妙龄华年。
    临刑日,乡人齐集,观者如堵。有不少人替晓莲呼屈鸣冤,蜂涌前拥,喝之竟不止。
    临刑之前,范氏冤泪直涌,对天长拜,哭诉说:
    苍天在上请睁眼,过往神灵可明鉴。晓莲本是范氏女,身入康门整五年。进门一年公爹故,不久丈夫魂归天。婆母失明我照料,里里外外我盘点。家中断炊难养老,被逼无奈去讨饭。忍辱负重不辞劳,守节尽孝无怨言。恶人心毒诬陷我,昏官不明瞎断判。生不逢时世态恶,今日头落赴黄泉。苍天如能怜我屈,让我尸立血不溅。为惩好人难好报,再让青州旱三年!
    哭诉罢,范氏连连叩头着地,碰得头破血流,汩汩不止。
    太守以为范氏的确是一个刁妇,装疯卖傻,故意唬人。于是,他厉声喝曰:“时辰到,行刑!”
    太守令下,范氏抹去悲泪,笔直地跪于地上,准备受刑。随即,刽子手举起鬼头刀,一挥而下。“咔—嚓”,一声闷响,范氏的头颅,“骨碌碌”滚出去老远。可怜的莲女啊:
                            生落人间枉受苦,
                            颈断魂飞屈死城。
                            黄泉路上哭声哀,
                            谁人为其鸣不平。

    晓莲被斩后,她的冤魂出窍。那冤魂随风飘起,袅袅升空,直达漫天云中。
    晓莲的冤魂,飘呀,飘呀,飘向不知名处。不久,即见一条不知名的大河横卧于面前,阻住了去路。那条河里恶浪滚滚,烟遮雾罩,啸声惊人。再看河面之上,还架着一座拱桥。桥头上立一碑石,上面书写着“奈河桥”三个血红大字。透过桥上迷雾,隐约可见远方有一座都城,也是楼阁亭台,恢弘壮丽之气魄,并不亚于人世间的都城。
    那奈河桥头上,孤零零地搭着一座茶棚。无心人孟婆正坐在灶前烧迷魂汤,她蓬头垢面,炉火映得那张蝈蝈脸蜡黄蜡黄的。她一边烧汤,一边嘶哑着嗓子大声叫卖。
    至此,晓莲已经明白,她面前横卧着的,便是传说中的奈河。一旦过了奈河,便入阴司境地,要想再返回阳世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晓莲含冤屈死,大仇未报,岂可就此离去?于是,她急转回身,拔腿就向回跑,想再转回阳世间来。可惜,只窜出没有几步远,便被一白一黑两个恶鬼拦住去路。那黑鬼穿一身黑衣,戴一顶黑帽,黑面獠牙,目中滴血,厉声喝道:“无常爷在此,岂可容你复归?滚回去!”
    说着,两个无常鬼将晓莲一把架起,死拉硬拽地拖到奈河桥上。紧接着,不知从何处蹦出几个小鬼来。他们按住晓莲,硬向她的口里灌迷魂之汤。晓莲听人说过,只要喝了孟婆的迷魂汤,从前的事情便全部忘掉了,这仇也自然不再存在。于是,她拼命地挣扎,拒绝去喝那些迷魂汤物。她一边挣扎,一边大声地呼喊:“我有冤,我有仇。我不喝,我要报仇呀!”
    恰在此时,阴司巡察史钟馗,率领他的五虎鬼将巡查至此。这钟馗耿直刚烈,性情暴躁。闻听晓莲呼冤,他便怒火陡升,慨然言道:“住手!既有冤屈,何必硬让她饮汤?将她交于我,我去回禀府君!” 
    钟馗在地府的地位,哪个不晓?黑白无常岂敢阻拦,只得屈从说:“钟巡史有令,领去也罢。”
    晓莲明白,这巡察便是传说中的钟馗。于是,她轻轻一拂,哀声谢道:“谢钟爷成全小女子。”
    简单捷说,钟馗带领晓莲进了阎罗城,来到阎罗殿。那阎罗殿里,诸鬼卒们排列两旁站班,有牛头,有马面,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确不同于凡人。晓莲一进大殿,鬼卒们嗷嗷叫着,扑上来阻拦。晓莲呢,面无惧色,拨开鬼卒们,一直向前冲去。待她扑到公案前,向地上一跪,含着悲泪,大声喊道:“府君爷呀,阳间都说你是一个清官,你可为我小女子伸冤哪!”
    公案后面,端坐着阎王爷,黑脸判官手捧着生死簿,伫立于一旁。那阎王面色微蓝,淡红色胡须如麻,二目瞪得滚圆。他瞟了一眼带晓莲来的钟馗,似有不满之意。然而,又不好驳回他的面子。于是,他将公案一拍,厉声吼道:“有何冤屈,讲!”
    晓莲闻说,将自己的身世哭诉了一遍。最后,他哀哀吟道:
                           郡爷呀,
                           范氏小女负深冤,
                           休怪卤莽闯罗殿。
                           人间世事多不平,
                           是非颠倒尽昏官。
                           今日屈死目不瞑,
                           怒冲九宵震黄泉。
                           人道阎君怀正义,
                           请为小女做公断。
    阳世的官爷喜欢拍马戴高帽,这阴司里也是这般。晓莲的几句赞誉,将阎王捧得飘飘然起来。于是,他便微笑着说:“哈哈哈……本王爷岂似阳间的昏官们?”
    随后,他命令身旁的判官说:“尔且查验,看她阳寿尚有几何,令她速速回转阳世。”
    阎王有令,判官岂敢有违。他匆匆翻阅生死簿,而后向阎君禀道:“启禀府君,此女子还魂不得。”
    随后,他向阎罗王宣读了生死簿上晓莲名下的判词:

                              范氏晓莲,
                              屈死含冤。
                              阳寿只此,
                              难得复还。
                              生哀死荣,
                              足令身显。
                              善恶有报,
                              只待来年。

     黑判官宣读完判词,尚未等阎王发话,那晓莲便一怒而起,指着阎王的鼻子骂道:

                           小女蒙冤难还生,
                           依然被困枉死城。
                           莫道善恶必有报,
                           阴阳两界俱不公。
    那阎王被骂,气得面红耳赤。因那晓莲骂得有理,一时也倒不上腔来。到了这种地步,钟馗怕闹下去僵局,便温语劝解晓莲:“事已至此,多说也无补。我送你去枉死城暂居,且看尔后怎的按处于你。”
    于是,钟馗将晓莲送至枉死城住下,自己也闷闷不乐地离去了。
    晓莲屈居枉死城中之事,暂且按下不表,回头再讲那天刑场上的诸事。
    且说那天刑场之上,当刽子手挥刀落下,将晓莲的头颅“喀嚓”一声砍下来时,围观的人们一声惊呼,呼啦啦向后退去。正在此时,一阵阴风袭来,刮得天昏地暗。待风过天开,举目看时,人们惊得目瞪口呆:那范氏头落身不倒,依然直挺挺地跪在那儿。平时斩首,血喷数尺,泡沫直流;范氏被斩,却滴血不溅,岂不怪哉?
    目睹此状,吓得太守浑身筛糠,语不成声地说:“莫……莫非真,真冤,这待……待,如何是好?”
    此后不久,有一首民谣传到太守的耳朵里。谣曰:
                             胡浩途,好糊涂,
                             不会断案瞎胡撸。
                             孝女当作刁妇判,
                             贞女硬说是奸妇。
                             杀人如同割山草,
                             你说叫人怎麽服?

    听到这首民谣,胡太守并未恼火,只是凄然一笑。于是,他乔装下乡,扮作游方郎中,明察暗访此案。经过他的细心彻查,终于摸清了案情。
    案情一明,胡太守择日升堂,重新审理此案。大堂之上,他令衙役将主犯康无德按倒,扒出屁股,验明剪伤,案情大白于天下:正如瞎眼婆婆所说,康无德的屁股上,的确有一道剪刀伤痕。
    在事实面前,康悟德不得不招供。这小子怕死,为了推卸责任,在大堂上号啕大哭,指着他的相好卜瑶莲说:“都是她,为了霸占俺叔家的财产。”
    “是他恋着晓莲,自己捞不着,怕别人得了去眼馋。”卜瑶莲害怕独担干系,亮出了真底。
     事实俱在,何用再审?康无德是强奸未遂,反咬一口,侮人名节,致死人命;卜瑶莲为见财眼红,以色拉帮,共行凶残。他们,实为狼狈为奸,一对混蛋!像这样的恶徒,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胡太守气愤至极,立罚三十刑杖,打得个无德嘶声嚎叫。然后,太守改判康无德与康老太侄女卜瑶莲死刑,并且宣布斩立决。
    给这对臊人物行刑时,青州城万民空巷,潮水一般涌到刑场观斩。刽子手手举刀落,两名凶犯狗头落地,刑场上观众一阵山呼,拍手称快。
这真是:

                           恶人终究得恶报,
                           冤妇不再作冤魂。
                           可惜世间昏官多,
                           世世代代有冤民。
    青州太守执政,自铸冤案自平反。为了责己渎职,太守自罚己奉,于康家村西头为孝女晓莲立“孝女祠”一座,奉为节妇、孝女典范。
    唐太宗贞观六年,倭寇大肆犯境。唐王李世民亲率大军十万,冒酷暑长途跋涉,东征平倭。当大军行及青州城东际,烈日似烤,干渴难当,三军难以进发。正值此刻,孝女于祠前幻化显灵,令唐王马踏泉涌,赐水兵勇,解救三军,助唐王继续东征。倭寇被歼,大军凯旋。为感孝女救驾卫国隆恩,唐王传旨敕建隆封。其旨曰:

    范氏晓莲,下嫁康门。夫早亡却守节,母失明而尽孝。贞妇孝子,堪为楷模。不幸蒙难,有违天条。朕统大军远征以平倭,彼化仙妪赐泉而犒军,有功于国,恩及于民。凯师归来,朕予御封。烈女封为圣水娘娘,甘泉赐名马踏圣水。着令青州府重建祠殿,再塑金身,供百世祀奉,令万代景仰。阴庇青州风调雨顺,永保大唐天下太平。  

    唐太宗封孝女为圣水娘娘,旨令青州府为娘娘重建祠殿,再塑金身,随成圣水名祠。
     唐王接获“圣水祠”竣工奏折后的当夜,朦胧间做了一个怪梦。
    正熟睡间,一阵微风袭来,吹得龙床纱帐微微飘动,将唐王惊醒。随即,芳香盈室。继而,一衣饰华贵的宫妆妙女,飘飘降落于室中。她向唐王轻轻一拂,微启樱口,言道:“小仙莅临,谢陛下隆恩,为我营建宫舍,金口敕封。”
    唐王闻言,已知来者为谁,慌忙坐起,将手一抬,隔帐旨曰:“娘娘免礼。尔利于国,恩于民,理当受封。”
    圣水娘娘离去前,给唐王留下几句偈语,让他认真参省:
                                滴水汇洞庭,
为渊载舟行。
交人须交心,
牧民勿用兵。
黎民得温饱,
江山万年青。
    唐王闻罢,拱手回曰:“谨遵娘娘法旨,朕必当毕生躬行之。”
    未等唐王语毕,娘娘已经飘然离去……
    盛祠建成后,唐王东巡青州时,曾亲临圣水祠拜圣,并在院内手植青松一株,即后人称颂的斗松,或称之曰王松。这株斗松,文革前尚茂盛旺在,冠盖遮满庭院,粗达数人之围。盛夏日浓荫铺地,凉爽宜人。那树桩矮矮的,上面分叉四股,向四面张开。树叉两大两小,小的似鸡头,大的如鸡尾,活像两只酣斗的雄鸡。这斗松的老卡巴非常宽敞,二人竟能对坐博弈。像这样的古松,可称天下之最,世间罕见。 
    唐王敕建的圣水祠,巍巍壮观,香火极盛。有一首“圣水祠赋”可证:

    遥望浓荫古刹,祠堂大门高耸。门曰文昌阁,上嵌“圣水祠”三个御书大字,阁中供奉儒教鼻祖孔圣。祠内正殿为圣母殿,碧瓦红墙,飞檐出梢,风铃叮咚,雕梁画栋。殿内塑圣水娘娘金身,左右金童、玉女侍奉。内壁描金彩绘,对孝女义举极尽扬颂:救贫出嫁,成亲抱灵,漱米孝母,惩恶守贞,祈天哭诉,献露显灵,黄蜂惊约,唐王赐封。一幅幅彩绘,犹似身临其境。东西为配殿,左奉观音,右奉龙王,以佑邦富民丰。泉在院内,青石护栏,有拱桥飞架,南北畅通。廷中翠柏凌寒挺立,参天柏片四季葱葱。池畔劲竹临风摇曳,扫地竹叶三冬青青。池内红莲含笑以迎客,树上碧蝉振羽而长鸣。整座祠院,肃穆壮观,灵秘神圣,疑是洒落人间一仙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