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二中铁军班

王牌铁军 精神永存 静专思主 严细实恒
强根固本 开拓创新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青州二中铁军班
联系人:王老师 15069669186
    丁班长 15963600822
地 址:青州二中
E-MAIL:243236634@qq.com
网 址:www.tiejunban.com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将士风采 > 导师文章 > 刘沂生
尚书拜寿戏衡王[下]
类别:刘沂生 作者:guanli 日期:2016-12-07 16:24:21

第三节   佞臣媚上恨舌短   龙渊贺寿戏衡王 

  一手遮天王天下,

      谁敢触动帝王家?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衡王的卑劣行径,青州人谁人不晓?哪个不知?然而,那衡王是皇亲,连青州府也不敢过问王府家事。在朝工部尚书钟羽正龙渊,看不惯君昏吏贪,便请辞归里。返乡不久,闻知了许多衡王爷劣迹,感叹地吟道:             

 老夫已花甲,

 空怀报国志。

国呈衰败象,

王家自毁之。

为臣欲救难,

 忍痛归家去。

 孰料无净土,

 王府遮天日。

   钟尚书在朝时反贪抗恶,树敌不少。孰料他无意间揭出了皇太后私养面首,淫乱后宫的丑事,引起朝野大哗。天启皇帝羞愤难奈,迁怒于钟羽正。钟羽正自感在朝处境尴尬,便请辞归里。天启帝敬重钟羽正刚正不阿的性格,感激他忠心为国的品德与贡献,临行准予钟羽正带职还乡,并赐予“代管山东”、“监理王府”两道金牌。钟羽正虽然持有“监理王府”的金牌,却不愿轻易动用它。他的心里明白,那是天启皇爷送给他的虚情,即使管用,也起不了根本作用。因此,他不愿去多招惹王府里的闲事。

    为衡王选秀,闹得青州鸡犬不宁;为衡王选秀,气得钟羽正须炸发指。老尚书本不想参加衡王寿宴。此刻,他决心出席衡王寿宴,煞煞衡王的威风,出一口憋在心里的闷气。

    七月二十三日,是衡王寿辰。这一天,衡王府大门,悬灯结彩,一片喜庆。衡王爷大门口,有两尊石狮踞守。石狮的大小,由户主的官级决定。不合尺码,为之犯上。当王府立石狮时,衡王朱佑楎是当朝皇帝的叔父。因此,王府前那对石狮,较北京故宫前的石狮尚高出十九公分,实属中华石狮之最。(此石狮而今依然珍藏于青州博物馆之中,谁感兴趣,不妨前来一观。)衡王贺寿,也为门前的石狮披红,因而那对石狮显得分外高大威武。

    天交东南晌时分,青州一域来王府贺寿的达官陆续临府。凡来贺寿官员,都带着一抬花轿,轿内坐着献给衡王的贺礼秀女。这些秀女,被捆绑着手脚,活像一口口待宰肥猪,被抬送到屠场去。她们拼命挣扎,嘶声哭泣。这哭声,使闻者肠断,催路人泪下。这哭声,感天地,惊鬼神。本来晴朗的天空,忽然阴云翻卷,电闪雷鸣,落起瓢泼大雨来。雨来得快,去得也疾,一会又雨过天晴。有人曾看到,雨止以后,王府门前那对石狮子目中,依然流下串串带血的泪珠。这真是:                  

秀女进府声呜咽,

泪流满面洗花容。

苍天有情应震愤,

石狮泣血恨不平。

    天晴不久,王府前的宽阔甬道上,出现了一头毛驴。驴背上驼着一个布衣老者,白髯飘胸,瘦骨零丁,神态十分悠闲。他目半闭,体随驴晃,视近在目前的王府为无物。驴子后面,跟着一个青年,身背书囊,像一个书童。那书童模样的青年,同他的主人一样傲气,挺胸昂首,视王府为粪土。

    王府大门前的甬路,尽用长条青石板铺成,驴蹄踏在石板上,发出清脆而响亮的“哒哒哒”声。毛驴跑得很欢,一时兴起,将头一仰,“啊~啊~啊~”欢叫几声,将尾巴一撅,“卟哧哧”拉起粪蛋子来。毛驴驼着它的主人,穿越石坊,跨过弓桥,来到王府门前。王府两名守门侍卫,一跃而上,交戟拦住骑驴老儿,其中一名侍卫喝曰:“嗨!禁步!”

    那毛驴猛一停,白髯老儿在驴背上一晃,将目一瞪,把驴腚一拍,喝曰:“休听胡言,进步!进步!”

    那驴子似通人情,举蹄向前闯来,复被交戟狠狠拦住。另一名侍卫大怒,厉声曰:“何方乡巴老,竟敢如此大胆!”

   “哈哈哈……”髯老儿在驴背上畅怀大笑,不慌不忙,从腰间掏出一块金牌,高高举过头顶。那金牌被日光一映,闪闪发光,上书八个大字,即“监理王府,如朕亲临”。笑罢,言曰,“传知你们王爷。告诉他,钟家庄钟老儿,奉旨到,速来接驾!”

    不错,这骑驴老儿,正是大名鼎鼎的钟羽正,那随在驴子后的书童,自然是钟家乐。钟尚书带职还乡,天启皇爷御赐“代管山东”、“监理王府”两面令牌,八把黄伞回青州,威风之极,荣耀之极,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侍卫们一听钟家庄的名头,早已大惊;一见那金牌,即吓得浑身瘫软。哪个敢怠慢?一个个将手中兵器一丢,“卟嗵嗵”跪在地上,嗑头似捣蒜,口里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刻,早有门里内卫,一溜小跑传进府内,禀报给王爷。王爷早就得到京中海报,称钟尚书受有“监理王府”金牌,想不到他会今日持牌公然临府,知道遇上了刺头儿。王爷再大,大不过皇帝;王爷再横,不敢横到皇上头上。他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只好亲临王府门外,向端坐驴背,手举金牌的老尚书叩拜。钟羽正是三朝元老,为人刚正,又持有“监理王府”金牌,这年轻王爷虽然跋扈,也不得不惧怕他几分。叩拜完毕,王爷恭请老尚书下骑,礼让道:“老大人,请进。”

    钟羽正青衣小帽,迈着健步,沿王府庭径前行,王爷及家乐等仆卒紧随其后。等他们来至客厅前时,那些早到的宾客,早已在厅前躬身敬候多时。凭老尚书的官声及级别,谁人敢失礼?那客厅前,甬路的左侧,有一棵老槐树,径粗冠大,浓荫遮满庭院。尚书正行间忽然止步,向那老槐树仰望片刻,离开甬道,来至槐树前,绕树转了数圈,而后停下,用手指轻轻叩击树干。那树干中空,发出“嗵嗵”的响声。敲击完毕,他轻轻摇摇头。王爷立在甬路上,疑惑地望着钟羽正的举动,他见老尚书敲树又摇首,便自得地吟道:                  

古槐本为老王栽,

皇家雨露浇灌成。

枝繁叶茂擎天立,

树大根深摇不动。

   王爷吟罢,那些惯于讨好把结的宾客们,哗啦啦鼓起掌来,口中连赞:“好!好诗!王爷高才!”

   老尚书看一眼自得的王爷,瞅一眼叫好的宾客,又瞧一眼身边的古槐,“嗨”的一声长叹,悠悠吟诵道:                  

古槐常青应自强,

岂可唯赖雨露情。

且莫只夸枝叶茂,

根烂径枯不经风。

     老尚书是借树喻人,既含有对王爷的规劝,亦含有对王爷的指责,这全在监理人的职权之内。王爷心里不满,面上不敢动容,口是心非地赞道:“老大人高才,喻得极是。”

    那些旁观宾客,俱非白丁,知道老尚书在旁敲侧击王爷,一个个惊得噤口不语,谁也不敢表态。少停片刻,老尚书畅怀一笑,向众人言曰:“老夫来迟,蒙诸位久候,请,请。”

    王爷陪老尚书步入客厅,众宾客随后跟进,俱一一入席。钟羽正首席落座,紧挨着王爷的寿星席。寿辰日,一大批美人即将入怀,王爷本来十分欢悦,钟羽正来一搅和,再也高兴不起来。他的心里惴惴不安,不知这寿宴上,这老尚书还会耍些什么花样教训他。那钟羽正一脸端庄,待众宾坐定,向王爷抱拳一礼,曰:“王爷华诞,老夫敬献一薄礼,尚望王爷笑纳”。

    王爷闻言,亦将拳一抱,客气地回道:“老大人驾到,鄙府生辉,岂可再受礼,更何敢言轻?大人奉我一毛,胜他人献我万金,愧领了。”

    王爷不知尚书所献何礼,倒在那里谦让起来。钟羽正转首对立于厅侧的家乐曰:“来,为王爷献礼!”

    家乐闻唤,从书囊中取出一套表糊好的寿联,趋步至王爷寿席前,深施一礼,捧献于王爷。王爷传令曰:“来人,展钟大人寿联共赏。”

    四个侍女应声而出,俱是花枝招展,貌似天仙。她们俩人一联,将寿联展开,向在场宾客一亮。这一亮间,人们“咦”的一声,情态各异:王爷忿忿,怒容满面;宾客怔怔,讶态毕见。唯有尚书端坐,仪态自然,微笑静观。且问,王爷为何发怒?宾客何以吃惊?惊与怒,都为那副对联。那对联是:                                                          

                               乐善遗风乃传家至宝,

好色陋习非济世良为。

    看那下联落款,是苍劲的七个字:王府监理钟羽正。

    对联内容,指责王爷不遵老王爷遗风,好色成性,有违王道。落款搬出“监理王府”头衔,实为代皇上施评。如此以来,王爷怎不怒?宾客何不惊?王爷虽怒于形,却不敢言于口。他强抑怒气,故作笑颜,当众曰:“佳联妙语,受教匪浅。”

    那般宾客,听王爷如此夸赞,亦纷纷赞曰:“近贤远色,至理名言,至理名言矣!”

    众宾客正赞誉不止,钟羽正却向王爷一抱拳,朗声言曰:“老夫年迈,不胜杯酌,容吾告退。”

    言罢,起身离席,领家乐步出客厅。他一边走,一边歌,疯疯癫癫,形若身旁无人:                    

菟丝缠花花枝折兮,

乌云遮月月不明矣。

莫怪君王多昏惑兮,

皆因身畔多奸佞矣。

吾悲吾泣吾怀伤兮,

且作狂歌登云门矣。

向天长叹无奈何兮,

泪洒青衫观浮云矣。

    若无贤君,即无廉臣。反之,若无廉臣,也必将无贤君。太平盛世,是贤君、廉臣们共同铸造的。这是历史总结出来的教训,古今皆然。无疑,钟羽正的歌吟,是针对衡王身边这批贪官们来的,在场之人谁人不知?哪个不晓?知虽知,晓虽晓,面对连皇帝都惧他三分的诤臣良吏,谁敢翻翻眼皮子?一个个只得故作不闻,故作不解,眼巴巴地望着他离去。 

    歌声愈去愈远,钟羽正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王府甬路彼端……

    这个钟羽正,可谓忠、正、廉三德具备。然而,他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至死也不明白一个道理:

                                   大家都是花花面,

                               几个忠臣值甚钱?

    钟羽正之举出乎众人意料,一个个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王爷起座,觉得大失面子,急得胀红脸,两手直搓,口中连曰:“这,这,这……”

   “这”了好久,王爷也这不出个米豆来,最后忿忿地曰:“这大明天下,是吾朱氏的,尔钟羽正能奈吾何!”

     老尚书离去,王府盛宴照常进行,一个个醉得口角流涎,这真是:                   

杯酌频举结贪网,

谁计保国卫大明。

    老尚书离去,王爷纳美依旧如故,一夜夜淫得昏头转向,恰恰为:            

夜夜洞房做新郎,

江山自毁亡床上。

     王法,王法能有何等用?忠臣,忠臣能值几多钱?这真是:                      

                                贪官营阵,

                                污吏结网,

                                上下一气坚似墙。

                                纵有几个忠臣,

                                又怎能保朝卫纲。

                                大明来日,

                                能有多长?


尾     声


 一朝朝,

一代代,

    吏为鬼差需钱买。

乡吏二百贯,

府吏用车载,

    欲攀道衙愈多哉。

   世间谁营折本业,

   挽挽袖子捞回来。


掌了权,

将官卖;

刮地皮,

换巨财;

   民脂民膏尽榨出,

   还得让他顶礼拜。

 只为私囊充盈,

 岂管国兴朝败。

哎呀呀,

        慢讲吃喝嫖赌风流债。

    一阵凄凉的歌声,从青州城里的一条小巷里传出来;一个六十余岁的苍发盲人,由一个面黄肌瘦、蓬头垢面的小女孩搀扶着,疯疯癫癫,自拉自吟,沿街哀歌,沿街乞讨,构成一幅悲凉的乞讨图。这歌声感人肺腑,这歌声催人泪下,这歌声也揭示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现实。

    大明末代,君昏臣贪,朝纲不振,导致灭亡。金人南下,一统中原,为之大清。 清顺治三年,王府被抄,被夷为平地,真真被钟羽正一语言中了。    

    瘦叟口干舌燥,钟羽正戏衡王的故事已近尾声。有人若问:“你这瘦叟,此事可是当真?” 

    朋友,那就让我告诉你吧:

你说为假便为假,

你说是真即是真。

不信你且觅觅看,

里面是否有熟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