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二中铁军班

王牌铁军 精神永存 静专思主 严细实恒
强根固本 开拓创新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青州二中铁军班
联系人:王老师 15069669186
    丁班长 15963600822
地 址:青州二中
E-MAIL:243236634@qq.com
网 址:www.tiejunban.com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将士风采 > 导师文章 > 刘沂生
落凤隐栖白家庄
类别:刘沂生 作者:guanli 日期:2017-01-31 00:47:56

----西邢刘氏祖爷刘洪远(刘景)落难记


             右临翠岭连天碧,

             左负沧海海鸥翔。

             南部山峦雾蒙蒙,

             北部沃野翻麦浪 。 

青州城,俗称南阳城,定格于明朝洪武二年守御都指挥叶大旺,将原来的城墙加高数尺,又在外面筑一层厚砖,使得古老的青州城更加雄伟壮观。

朱洪武一统天下,将中华大地像撕割自家的尿布一样,裂得一块一块,分封给他的儿子及有功大臣们。大明政权,传到宪宗朱见深手中时,又一次将国土分裂、分封。他的第七个儿子朱佑楎,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被封为衡恭王弘治十二年衡王就藩青州,营建了衡王府。

衡王府建筑得富丽堂皇,堪与北京的皇宫媲美。穿越两座气势恢宏的石坊,跨过碧云桥,即是红墙绿瓦的王府正门。进入大门,两厢是长吏司、内掌司、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宝所、纪善所、良医所、公证所等。除此之外,王府跨院内,还有一套工坊院。这工坊院里,雕制坊、制衣坊、酿造坊、烹饪坊、烘烤坊以及糕点坊等应有尽有。

糕点坊制作的糕点,既是王爷、王后与郡王、郡主们的日用美食,也是衡王府宫廷盛宴的首传开席菜,即“四干四鲜”中的“四干”盘。王府糕点的珍贵,岂止于此?它同王府醋、王府烤鸭一样,是衡王府向京都皇上敬献的贡品。

青州的王府糕点,深受宫廷贵人们的欢迎,当年宫中曾有歌谣曰:

                        王府糕点名声旺,

                        皇子皇孙争品尝。

                        飞骑急驱数千里,

  皇差未到先飘香。

  宫娥馋得吧嗒嘴,

  舌涎流到下巴上。

  只盼夜来做美梦,

  公主赏块尝一尝。

王府糕点如此美味,到底出自哪位高人之手?

衡王府糕点坊,有两位糕点师,一位姓刘,汉族人士;另一位姓,回族人士。这两位糕点师,原本是民间普通百姓,并非糕点铺的专职糕点师。他们平日务农,只是逢年过节制作部分糕点,赶集兜售,走街串巷叫卖,赚钱养家糊口。然而,他们的技艺不同寻常,制作的糕点品位远在糕点铺销售品之上,是市面上的抢手货。

有一天,衡王府张榜招聘糕点师,这二人便报了名。在这次招聘考核中,他们技压群雄,脱颖而出,双双夺魁,成了名副其实的王府糕点师。进入王府糕点坊后,他们一个制糕类,一个制点品,都勤于劳作,善于钻研,很快便使王府糕点名闻遐迩,一跃成为进献京城皇上的贡品。

崇祯皇帝是个美食家,对青州衡王府进贡的糕点赞不绝口,百食不厌。兴奋之余,颁旨嘉奖衡王府的两位糕点师,各赏赐黄绫腰带一匹,授予从五品誉荣。于是,王府的工匠们便尊称他们二人为“黄带刘”与“黄带脱”,羡慕他们是鸡群里飞出金凤凰。

王府的糕点坊典膳所管辖,典膳所的主管内典服是五品,他们的级别仅比内典服低半级,尽管是虚职,在人们的眼里,他们也够辉煌的了。

黄带刘,当时大名叫刘景,亦即我们西邢刘氏的祖爷

皇帝轮流坐,明朝到谁家?

朝代的兴衰更替,大都符合“人不亡我我自亡”之逻辑——统治者自身的腐败,导致了家毁国亡。元朝如此,大明王朝也是如此。

明朝末年,皇帝昏庸,吏治腐败,激起各地民变。崇祯十七年(1644)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攻陷北京,建立了大顺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于煤山,大明王朝灭亡。

青州末代衡王朱由棷见大势已去,递表降清,表示愿做大清的顺民。但是,他又觉得,青州地方民富兵勇,如此归顺,有些窝囊 ,于是暗中联络明朝部将李士元,伺机起兵反清复明。不料,起兵图谋泄漏。清廷获得密报后,以“嘉奖”为名,将衡王父子骗至京城,先囚禁,后斩杀,并派遣钦差到青州查抄衡王府。

    顺治三年,清廷假传王爷荣归圣谕,骗得王府上下雀跃。为贺王爷荣归,王府请来樱桃班等戏班,连唱三天大戏。

    第三天下午,正当衡王八王妃、樱桃班老头牌红樱桃演出《秦香莲》时,青州旗兵,呼啦啦闯进王府,将戏场团团围住。京城来的钦差手捧圣旨,挺胸昂首,大声断喝道:“圣旨到。反臣王府上下接旨!”

 钦差这一声断喝,令听者毛骨悚然。戏台下王府家眷及仆从们,一个个吓得噤若寒蝉、浑身发抖。

    待众人跪好,钦差扯着长腔宣旨:“奉天承运,大清皇帝诏曰:亡明遗王朱由棷 ,明降暗反,欲举事叛清,特令查抄王府,男丁一律处斩,女丁充官为奴。钦此。谢恩——闲杂人等,从速离开王府!”

圣旨一下,王府家眷们,哪里还顾得谢恩,一个个抱头痛哭起来。王妃、郡主们不愿受其辱,跑得快的,投胭脂井自杀;跑得慢的,被兵勇们挥刀砍死,戏场变成了屠宰场,一时间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那些戏班演员慌忙收场,妆也不卸,匆匆离去。这真是:

日月无光换清流,

低眉献降为苟安。

孰料到,

树倒巢倾无完卵。

树茂鸟雀集,

树倒猢狲散。

述罢王府戏场的血腥屠戮,再道王府工坊院里乱作一团。

唱戏时,王府工坊里的工匠们,有的偷偷跑来,躲在戏场外边看热闹。当清廷兵勇们砍杀无辜的王府妇孺时,他们吓得抱头鼠窜,逃回工坊里声嘶力竭地狂呼:“了不得!王府被抄了!主子们被杀了!爷们,快逃命呐!”

于是,工坊里像捅了马蜂窝,乱作一团。匠人们叽叽喳喳,转头不顾腚,顺手摸起点应心的物件,匆匆赶回寝室,抄起衣物,争先恐后地涌出王府大门,唯恐逃慢了被咔嚓掉吃饭的家伙。

黄带刘与黄带脱没有功夫去戏场子,他们二人正在研究设计几种新糕点,给荣归的王爷做贺礼。获悉清兵查没衡王府的消息后,他们吓傻了眼,你看着我,我瞅着你,两手糕糊,一身面补,呆呆地立着。一会儿,缓过神来,他们便抓起糕点印,抱起糕点模,匆匆回到寝处,收拾细软,带上家眷,匆匆从后宰门逃离衡王府,消失在柴火市街的拐角处……

 遭此浩劫,整个衡王府被夷为平地。盛极一时的青州衡王府,转眼间已是:

                         堂皇殿宇化瓦砾,

                         笙歌艳史付东风。

                         蒿莱没膝何所见,

                         天阴雨湿鬼哀鸣。

                         人间世事本无常,

                         盛衰俱在冥冥中。

                         是是非非且莫论,

                            拳头谁大谁正统 。

成者王孙败者寇,主子倒台犬丧家,这便是历史。胜利者们,是不惜运用一切手段,寻找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去折磨和迫害他们曾经的对手的。他们以此为乐,以此为荣,以此为功!

王府被抄,王府的近亲受到株连,有不少人因此被关押,遭祸害。黄带刘与黄带脱虽然仅是王府的糕点师傅,但他们曾获得大明皇帝的封赏,自然难逃劫数。他们畏惧受到株连迫害,于是举家潜逃,离开青州城,避难去了,犹似那:

                       锦鲤脱网逍遥去,

                       隐入汪洋不复现。

黄带脱的去向暂且不提,单表黄带刘刘景的隐踪。

青州城南,三山连翠,碧岭无垠。云门山与驼山之间,有一条深屿,每当雨季,溪流汇集,山洪爆发,翻着银色浪花滚滚而下,似一条暴躁的白龙。因而,当年人们称它为白龙屿。白龙下山后掉头东折,冲刷出一条深沟,咆哮而下,而后又北泄,人们称这条沟为白龙沟

白龙沟地处云门山余脉山岭下,向南步步登高,荒草丛丛,兔窜狼嚎白龙沟里,遍地白杨树,遮天蔽日,粗的一抱有余。微风吹来,白杨叶唦唦作响,十分美妙。为了地方安宁,人们在白龙沟南沿建了一座庙,称其为白龙庙,希冀白龙爷能约束洪流,造福于苦难的黎民。

白龙庙东侧不远处,有三间茅草房,另外还有一间小东屋。这里,便是白龙庙刘道士的住家。这刘道士名洪增,是从外乡云游来的,家里有妻子,还有儿子刘基和女儿刘玲。这一家四口替白龙庙种着二亩庙田,交上庙租后难于糊口,还得靠刘基上山打柴添补日用花消。因为家里贫穷,近三十多岁的刘基依然是个光棍。哥哥未娶,二十多岁的妹妹至今也没有婆家。

有一年夏季,刘基进城卖柴归来,恰值白龙沟山洪爆发。他急着回家,冒险游泳渡河,不幸被山洪卷走,一直冲到下游瀑水涧深渊里,待打捞上来时,早已腹胀人亡了。

刘基他娘老来丧子,日夜哭泣,积忧成疾,一病不起,不久便故去,只剩下刘道士与女儿小玲凄惨度日。

刘景身为有地位的王府糕点师,较少离开王府。有时,他也出府郊游,喜欢到城南的白龙庙闲逛。白龙庙远离村镇,十分幽静。于是,他与刘道士成了要好的同姓朋友。刘道士年长,刘景亲切地喊他大哥。

当刘道士丧子后,刘景非常同情他的处境,时常资助他钱币,帮他给老伴治病。刘道士老伴去世后,其寿衣与棺木,也都是刘景代为置办的。于是,他们两家的关系又进了一层。

刘景携妻带子逃离衡王府后,直向城西门奔去。他们出得西门,沿着洋溪河河谷朔源而上,一溜紧跑,跌跌撞撞,来到白龙沟刘道士家里。此时的刘道士,已经疾病缠身,好久不能到庙里料理庙务了。

刘景见到刘道士,面含凄容,开门见山地对他说:“老哥,兄弟遭劫了,想来你家里躲躲。”

刘景向刘道士扼要说明王府被抄的原委,刘道士毫不犹豫,慷慨应道:“住下吧。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咱们是一笔写不出二刘的亲兄弟嘛。”

从此以后,刘景改名刘洪远,穿上刘洪增的道士服,顶替他作了白龙庙的道士。不久,附近的村子里纷纷传递着一个消息:白龙庙的刘道士病得不轻,把他的亲兄弟洪远一家搬来,让兄弟顶替他作了庙祝。

不顾刘景的一再推辞,刘道士执意与女儿小玲搬到东屋柴房里居住,让刘景一家三口住到三间北屋里。对此,刘景一家非常感激,也觉得过意不去。

洪远不疼开销,倾力给洪增治病,照顾得比亲兄弟还周到。然而,洪增的病体并无好转,反而愈来愈沉重。最后,竟是水米不下,奄奄一息。在弥留之际,洪增让女儿小玲给洪远跪下,吃力地说:“孩,孩子,叫,叫,叫……爹……”

小玲很听话,极力忍住哭泣,给洪远磕了个头,悲戚地喊了一声“爹”。听到女儿喊爹,洪增的嘴角一撇,似乎是笑了。而后,把眼一闭,将头一歪,撒手人寰……

洪远亲自张罗,给洪增出了一个颇像样的殡,周围村人们都夸赞说:“刘洪远真是个好兄弟呐!”

洪远有一个儿子,名朝冕,二十多岁,也没有成家。洪远明白洪增的心事,待小玲三年孝满后,给他们举行了婚礼,两家人真真实实地成了一家人。

刘景作为衡王府的贡品糕点师,又得到皇帝的封赏,衡王爷对他颇多赏赐。因此,他的积蓄颇富裕。三五年后,待形势稳定下来,他开始购置土地,增建房舍。

刘洪远购置的第一块地,在居家南一里许的山坡上。这一地块,三面高,北面低,居高临下,俯视着青州古城。它虽然也是山地,与其他的地块相比,却称得上良田了。这块地有二亩多,是刘氏的奠基资产,也是刘氏后来的祖茔地。

刘洪远治家有方,刘朝冕夫妇勤恳孝道,刘家的日子愈过愈火红。他的制作糕点技艺虽然不敢轻易显露,却也原原本本地传给了子孙们。几十年后,朝冕的四个儿子法、深、澍、匯成家立业,儿女成群,他们的居所已经扩展成一个小村落。这个村落,地处白龙沟畔的白龙庙侧,人们便称它为白家庄白家庄,是西邢刘氏的发祥地。

大海桑田,山河巨变。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夏,青州一域暴雨连绵,数十日不开清。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爆发,白龙沟里的巨大白杨树被连根拔起,随着洪浪滚滚而下。洪水裹带的树木杂物,堵塞北大桥桥洞。洪流泄水不畅,竟然将坚固的大桥冲垮。

坐落于白龙沟里的白龙庙与白家庄难于幸免,也都被暴洪卷走。刘家人畜在洪流中挣扎,嘶嚎,惨不忍睹,惨不忍闻。幸存的族人无以为家,含泪迁徙,移居西邢、西建德、寨子村,以及昌乐埠南庄、毕家庄,临淄的周家屯等地。

 其后,有人在白家庄废墟南略高处聚居繁衍,遂成赵家小河村。白家庄已不复存在,世人只知青州城西南有个赵家小河村,竟不知其村北河沟沿上曾有个白家庄。而今的刘家老坟,已经成为农家果园,赵家小河村七八十岁的老人,兴许还记得刘家老坟墓主刘洪远这个名字。然而,却绝不会有人知悉他的原名刘景及其神秘来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