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门阖家乐融融 知府满脸巴儿象
人逢喜事精神爽,
户遇吉庆门楣高。
此言不虚。松涛脱困,被青州知府礼送回钟家庄,早已成为青州府里家喻户晓的新闻。
对此,有人说:“官官相卫,他们是一丘之貉。”
然而,也有人说:“天不开眼人开眼,钟大人是好官。可惜,而今的好官稀如凤毛。”
不管世人怎么议论,对于钟家庄钟府来说,这却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大事。这天晚上,钟府大门悬灯结彩,似逢什么吉庆日。那本已高大、广亮的门庭,此刻显得愈加壮观啦。
非年非节,钟府今日何以如此铺张?
松涛与石榴回府以后,老尚书非常高兴,传令摆宴相庆,盛情款待他们父女。钟家是大户族,羽正胞兄弟四人,除长兄羽明已故外,三弟羽经、四弟羽教俱仍健在。今晚钟府将他们全请到,与羽正同坐首席。尚书甚爱义女石榴,不计俗礼,留在首席上,坐于下首,为长辈们斟酒布菜,以尽孝道。
石榴非常乖巧,一开席先举杯离座,向众人朗朗言道:“石榴是山姑野女,蒙钟府诸位长者、同辈垂爱,实在从心里高兴。这第一杯酒,祝钟府诸位老人长寿,祝钟府兄妹们久安!”
石榴的一番言辞,着实令钟府上下人惊讶,想不到这个山姑野妹,做事、说话竟如此周全。人们此刻确信,这石榴的确不是平凡山女,已确信她是仙女转世无疑。因此,人们对她多怀敬佩之心。即是钟羽正那继子继业,也不敢过于歧视她了。
石榴爹松涛,与继业及叔弟们居于下席,目睹女儿的举动,也暗暗称奇。他哪里知道,女儿的慧根的确与一般凡人不同。
华宴开席,众兄弟轮番给钟羽正敬酒,贺他了结仙缘,认女归宗。
归宗一说,并非不当,在钟府早就有先例。钟羽明的女婿本不姓钟,结亲后钟羽正赐他钟姓,取名钟诚。不唯仰天寺的许多壁画出自他手,连保存至今的钟羽正画轴,也出自他的笔下。这一点,钟姓之后,很少有人知晓。
正当宴桌上杯举酒干、人欢颜笑之际,二门门丁忽报:“禀告老爷,知府大人到。”
闻听知府大人到,客厅众人正欲起座相迎,钟尚书却摆手阻止。他告诫众人:“起座为礼便可,无需相迎。此地为吾府,礼不可过盛。”
众人遵教,立而不迎。片刻,田知府进厅,向端坐席上的钟羽正抱拳一礼,言道:“闻听老大人设宴为义子压惊,学生前来凑趣,贺大人团聚。”
钟尚书将手一抬,示意免礼,向侍立家丁们吩咐:“为父母官看坐。”
钟羽正将田知府让于首席次位上,与自己并肩而坐,重新布酒开宴。这田知府精通官场世故,无用人相让,端起门前杯,一饮而尽,将杯底一亮,致欠道:“学生告罪,算作自罚。今日堂上多有失礼,还望老大人海涵之。”
“哈,哈,哈……言重了。”老尚书畅怀大笑,面无怒色,也端起门前杯,说道,“哪里,不知者不为罪,岂怪之有?来,同饮一杯。”
于是,二人将杯一碰,一仰首,同饮一杯,算是将今日堂上的过节揭过。
小小知府成为一品大员的坐上宾,三杯酒下肚以后,这田知府有点忘乎所以,他将胸脯一拍,有意巴结钟羽正说:“老大人放心,只要有学生在,看谁敢欺侮贵府!”
钟羽正微微一笑,问他道:“松涛若非我之义子,岂不冤沉大海,难见天日矣?”
“这……这……”那田知府的脸,羞红得犹如猴子腚似的,再也“这”不出话来,在座的人无不偷偷耻笑……
在官场上,官爷们大都有一种特殊本领,这田知府也不例外,那就是:
看风转舵望水流,
察颜观色溜腚沟。
衡王府树大根粗,一般人不敢晃它。松涛的案子一至府,他审也不审,问也不问,便让王府来看赃认人。衡王府的管事来认了人,他竟不顾松涛的申诉,斥责松涛申诉的“尚书义子”为冒牌货,并喝令责打他招供,极力讨好衡王爷。石榴闯堂,他又极尽畏吓之能事,不思细审。当看到钟羽正的手书后,他立即贴到钟府一边,紧抱着“代管山东”、“监理王府”的粗腰不放,派轿送囚,登府请罪,好一副巴儿狗嘴脸呀!
其实,他派不派轿,谢不谢罪,钟羽正倒不在乎,他仅仅是怜苦救人而已,并不想让知府为难。
钟府盛宴,杯举酒干,喜笑颜开,尽兴而止,且不赘述。
第二天,松涛即要回山,老尚书又苦留了几日。羽正之意,想让他们父女扔掉仰天石屋,搬来钟府团聚。松涛坚辞不应,说:“府上虽好,您老人家也心诚,怎奈我们山居惯了,还是遂我们的野性吧。”
话已至此,钟羽正不好硬留,便送他们父女复回仰天石屋去了。
过了不久,老尚书亲自监工,请匠人为松涛翻建了石屋,重套了院墙。那石屋一拉五间,比先前高大得多,气派得多。这五间房隔为两室,有两间是石榴的闺房,收拾得分外雅致。有时老尚书也来小住,便是老爷子的专卧。松涛父女将他老人家侍奉得犹似亲爹一般,让老人家感到非常体贴,非常温暖,常恋恋不欲离去。从那以后,这条无名谷,被人们称作钟家溜;这五间石屋小院,则被人们唤作钟家屋子。
这个松涛呀,真真是:
龙游千里思故渊,
山民本性爱青山。
高楼千丈纵可喜,
何及山顶一片天。
普遮大地洒雨露,
不分贫富和贵贱。
与天共语不寂寞,
免遭白眼讨人厌。
余 韵 钟石榴喜结良缘 老尚书解囊助嫁
仰天山上一枝花,
堪折枝时落谁家?
此问甚好,且让我告知于你。
,斗转星移,日月如流,转眼间过去了三个春秋。而今的石榴,已是个十九岁的大姑娘,出落得更加隽秀,堪称仰天山上一枝花。
人道“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钟尚书的女儿怎会愁嫁?别看石榴身居山野,其名、其事,早已远播邻郡,不少达官富户之子,都梦想来摘取这枝仰天石榴花。然而,这朵石榴花早已名花有主了。她的婆家,不是城里富户,而是山野小民;她的姑爷,不是书生才子,而是一个牧羊娃。他,便是当年向钟羽正介绍石榴家住处的猎人之子——石头。
当年的仰天山附近有个门裹村,只有数家住户。猎人老王,便是其一。他与松涛同是猎人,早有交往。经老王介绍尚书寻女认父后,这老王与松涛的关系更密切了。他有一子,小名石头,较石榴大两岁,是个浓眉大眼、粗壮憨厚的小伙子。松涛建房这段时间,老猎人一直领着儿子石头来帮工。时间一长,石头与石榴自然少不了交往。于是,两人之间,不知不觉地埋下了情根。以后几年的事,在此又何必多述,无非是日久情深,盼成连理罢啦。这真是:
石头缝里石榴花,
石榴花开芳山凹。
山凹有个石小子,
小子看上石榴花。
对于此事,两家老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也笑挂眉梢上。而今的石榴,已是钟府千金,石榴的婚事,自然得老尚书点头。借去钟府探亲的机会,松涛向老尚书禀告了此事。老尚书沉思片刻,眉头一展,开怀大笑起来。
松涛不解其意,试探着问道:“义父为何发笑?莫非将它看作笑谈?”
老尚书并不作答,欢悦地歌吟道:
石榴长在石缝中,
石头又与石榴连。
两个石字成一家,
石卡石的石头缘。
无疑,老尚书已经答应了这门亲事。
千锤擂鼓,一锣定音。老尚书的一首《石头吟》,便确定了这段石头缘。
钟尚书当年殿试的《榴果颂》中,有“八月十五笑见子,五月盛夏喜着花”的佳句。于是,石榴的婚事便来了个五月下聘,八月成婚。
大明崇祯六年八月十四日,一支人马从钟家庄缓缓涌出,车拉、人抬,一排一条长龙,桌、椅、条、凳、柜、橱、箱、笼样样齐全,被、褥、衣物应有尽有。这队人马,有意穿城而过,出阜财门,进驮山溜,直奔仰天山而去……
这是钟尚书为女儿石榴下缘房。
八月十五日,刚交下半夜,一抬彩轿前行,数辆轿车相随,吹鼓手们欢奏着喜乐,从钟家庄缓缓涌出。这个送亲队,有意穿城而过,出阜财门,进驮山溜,直奔仰天山而去……
这是钟尚书为女儿石榴送嫁。
钟羽正三笑认义女的传奇,早已传遍青州街头巷尾;钟羽正解囊嫁义女的故事,又使青州人家喻户晓。王石头与钟石榴的婚事,办得非常隆重,四邻八乡的仰天人都蜂拥而至,看热闹的人围得王石头家里水泄不通,人们都争着一睹转世榴仙的仙颜俏貌……
行文至此,余事待书。瘦叟且作歌为结曰:
唐寅三笑点秋香,
羽正三笑认义女。
天下尽多奇巧事,
信与不信任凭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