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孝仙子奉命临世 至孝女抱灵成亲
李世民身经百战,阅历多多,何等的聪慧。当他瞻仰了这座小祠后,深知这祠定然有些来历。于是,特差遣尉迟敬德去探听建祠的缘由。
敬德黑面浓须,为人粗犷,办事却也粗中有细。他派得力助手,帮他查访此事,探清了建祠原委,当夜向唐王诉说了一段《惠女至孝怀恨亡,良吏雪冤建贞祠》的奇闻:
故事发生于唐朝开国皇帝太祖武德初年。
青州一域,地沃物博,是群雄必争之地。隋朝末年,群雄争霸,这里一直刀兵不息,祸乱不止,闹得民不聊生,不少人家卖儿卖女,或奔走他乡,外出逃荒。
青州城北,有一个范王村。此村虽名范王,却非因住有范、王二姓人家而取。它的来历,相当深远。
春秋时期,有一个强国称霸,它就是齐国。人们只知临淄为齐国的国都,又有谁知,它的真正国都,不是在临淄城,而是在益都城呢?
齐国初叶,的确定都过临淄。然而,这临淄地处漫洼,少山缺水,交通也极为不畅,国君极不称意。后来,齐都便移至益都城。齐国的铸币作坊,在城北十余里处。那儿制币所用之范,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范之王。其后,制币作坊工人在此落户定居,随取村名为范王村。
往事述过,书接前文。
这范王村里,住有一个范老儿。范老儿夫妇,养了四个孩子。大女儿晓莲,原本是天上王母座下的孝女仙子。
一日,娘娘端坐圣母殿,众仙子列班侍奉,翠佩叮咚,香风习习。王母呼孝女仙子出班,颁旨曰:“而今凡间人心不古,官贪君昏,淫荡成习,不孝成风,尔可向凡间一行,为凡人立一表率再返天庭。”
这孝女仙子一身素装, 不描眉,不涂粉,不打胭脂口红,长得清秀娟丽,楚楚动人。她微微颔首,回道:“是,谨尊娘娘慈旨。”
“去吧。”娘娘将衣袖一挥,仙子的身躯缓缓升起,向人间飘飘落去。
范王村里有一个范福。名字虽然叫范福,实际上却无福,三十多岁时才讨了个要饭的作媳妇。这媳妇不丑,性格也温顺。她进门还不到一年,挺着个大肚子,快要临产了。
这天晚上,适值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七月初二,又是个半阴天,室外漆黑,隐房掩树,不辨东西南北。他们家里穷,点不起灯,屋里更黑,伸手不见五指。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在屋当门点两根苘干照明。火光微弱,照亮不了多大的地方。媳妇即将临产,疼得在土炕上直哼哼。范福和请来的接生婆,都干着急,谁也使不上劲,帮不上忙。正在众人着急时,浩瀚的夜空中,突然打了一个闪电,一团火球飞速落下来,钻到屋里,映得满屋通亮。随即,一阵儿啼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一个小生命,无须接生婆帮手,便来到人间。她,就是范晓莲。
晓莲苦水里生,苦水里长,到隋炀帝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已是十三岁的姑娘了。为了养活三个小的,范老儿含泪将大女儿卖到城东康家村,作了人家的童养媳妇。临别前,老汉流着泪说:“孩子,去吧。爹无能,得靠你养活弟妹们。”
“爹,女儿不怪,谁叫咱们家穷来。”范家虽穷,却养了个好闺女。莲女长得细眉大眼,嫩面白牙,高条个儿,破衣蓝缕也掩不住她的俊模样。她年龄虽然不大,却很懂事,反过来去安慰老爹爹。
就这样,十三岁的范晓莲,成了康家的童养媳。当时,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小雏鸡,
唧唧唧,
范家女儿要出嫁,
晓莲去当童养媳。
莫用乡邻劝,
不用爹娘逼,
蹬上一双绣花鞋,
自己跑到门上去。
青州城正东,青潍大路北侧,有一个康家村,村中有一个康老汉。康家虽不甚富,祖上传下几亩薄田,日子还过得去。只是康家人丁并不旺,夫妇俩只守着一棵独苗苗。他们的儿子叫康宝,眼下只有八岁,长得瘦骨伶仃,弱不禁风。因家中缺少人手,又希望儿子早传宗嗣,便给儿子买了个大媳妇,希望早圆房,早生贵子。这个媳妇,便是范晓莲。
莲晓进门的第一天,康宝怯生生地望着她,悄悄地问他妈:“妈,这是谁呀?”
他妈微微一笑,说:“是你的媳妇。现在叫姐姐就行。”
康宝只有八岁,又有点弱智,不知道媳妇有啥用处,便拍着手说:“好哇,我要姐姐,我要姐姐。”
他一边叫着,一边扑到晓莲的怀里,硬要晓莲抱他。晓莲羞红了脸,无奈地将他抱起来。康老太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微微一笑,说:“这就对了。在家从父母,出嫁从丈夫。以后要好好地待他,作个好媳妇。”
晓莲顺从地点点头,说:“是,莲儿记着。”
康老汉是个学究,面孔瘦黄,留着两撇小胡,左手托着本书,右手握一管长烟袋,慢条斯理地说:“五岳以泰山为首,百举以孝道为先。为人子女者,当以孝为本也。谨记谨记,不可疏忽也。”
晓莲又将头一点,应道:“是,小莲记着。”
琐事少叙,只讲正文。晓莲来到康家,为人孝道,手脚勤快,深得二老欢心。谁料好景不长,进门不到一年,公公便亡故了,她反而落了个进门妨的罪名。这晓莲呐,有泪肚里咽,有苦无处诉,依然孝敬婆母,照料丈夫,支撑着这个破碎的家。
晓莲苦熬着,只盼丈夫长大,顶立门户。谁能料到,只过了两年,丈夫康宝又暴病身亡,一命西归,晓莲唯一的希望破灭了。这真是:
寒霜单打独根草,
黄鼬专咬有病鸡。
苍天有眼目不明,
好人往往受苦凄。
夫亡子死,康老太承受不住这双重打击,日哭夜嚎,不思饮食。不久,她哭得双目失明,目不能视物。范氏女殷勤持家,恪尽孝道,侍奉婆母,深得邻里赞誉。
次年,晓莲已满一十七岁。女大十八变,晓莲出落得更加俊俏了。少女亡夫,岂能久留?邻里们都同情她的处境。有人劝她:“走了吧,一个黄花闺女,又没圆房,有啥守头?”
晓莲凄然一笑,说:“婆婆已经年迈,不幸亡夫失子,今又双目失明,丢下她,怎麽过?我不能走。”
因为晓莲出格地漂亮,脾性又好,不少人家登门求婚。她的瞎眼婆婆,也不愿拖累她,流着泪劝她改嫁:“孩子,你还年轻,苦熬不得,就走了吧。婆婆不怪。” 、、
晓莲呢,却矢志不嫁,对婆婆说:“妈,你放心,不走。我生是康家人,死是康家鬼。”
为了表明心志,也为了堵塞媒婆们生事,晓莲抱着亡夫的灵牌,与康宝拜堂圆房,成了康家名副其实的媳妇。这一举动,引起乡里极大震动。对此,曾有人歌曰:
说稀奇,道稀奇,
稀奇出在康村里。
抱着灵牌拜花堂,
供养婆母门不离。
婆婆直夸媳妇好,
说是上辈苦修的。
晓莲的孝行,得到乡里的夸赞。同时,一些不肖子弟们,对晓莲却是既眼馋又嫉恨。有人暗地里作歌:
花喜鹊,守枯枝,
凤凰掉到鸡窝里。
崩俊媳妇守空房,
夜里搂个大公鸡。
一朵鲜花无人采,
你说可惜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