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凯师被困马蜂崖 明君敕建圣水祠
敬德虽然是一员武将,口才却极好,将烈女祠的来历讲得非常生动。唐王世民听得极为认真,对烈女的事迹非常感动。待敬德讲完,唐王感慨地说:“女乃孝女,今又献泉送水,有功于国,应予褒奖。官亦系好官,认错知耻,勇于自惩,堪为楷模。大军凯旋日,我将颁旨御封之。”
异日,唐军拔营,继续东进,不几日赶到战地威海。倭寇虽然猖獗,总是国小将寡,岂堪十万唐军一击?天兵一到,势如破竹,将倭寇杀得丢盔卸甲,屁滚尿流。他们的战舰被毁,他们的军旗被焚,剩下几个残兵败将,跳进大海逃生去了。
从此以后:
高丽王国敬天朝,
化敌为友成睦邻。
唐王东征,旗开得胜。大军旋归日,乡民夹道欢迎。
凯师荣归,路过青州烈女祠旁时,行旅并未少停,浩浩荡荡,直向西去。大军行至城西五里处,遇一险要之地,左有悬崖峭壁,右有大沟深壑,惟有一路可行。行进间,探马忽然来报,前哨受阻,不得通行。
唐王与懋公闻报,急忙赶至军前。他们一看,哎呀,只惊得目瞪口呆:一群黄蜂嗡嗡鸣叫着,触天着地,遮云蔽日,挡住了去路,使大军不得通行。
这种蜂子,个大体长,浑身赤黄,一毒子能蜇死烈马,当地人叫它马蜂。目睹此状,唐王面显忧容,轻轻询问军师,曰:“懋公,尔看,此为何兆?”
懋公一身道装,两缕疏须,智多谋广,人称半仙。他略一沉思,心下已明,对唐王说:“黄蜂阻路,应兆皇上有愿未还。可有其事?”
一语惊醒梦中人。唐王忽然忆起贞女祠失信一事,深感自责。于是,他急令懋公拟旨。旨曰:
范氏晓莲,下嫁康门。夫早亡却守节,母失明而尽孝。贞妇孝子,堪为楷模。不幸蒙难,有违天条。朕统大军远征以平倭,彼化仙妪赐泉而犒军,有功于国,恩及于民。凯师归来,朕予御封。烈女封为圣水娘娘,甘泉赐名马踏圣水。着令青州府重建祠殿,再塑金身,供百世祀奉,令万代景仰。阴庇青州风调雨顺,永保大唐天下太平。
圣旨拟毕,唐王令尉迟敬德为钦差,前往青州府宣旨,敕令筹划改建圣水祠事宜。
诸事安排已妥,蜂群绕唐王飞旋三周,振羽飞散而去。后来,有人在崖上定居,扩展为村落,遂取村名为马蜂崖村。
这真是:
世上善恶必有报,
头上三尺有神灵。
唐王班师一事,在此无须细表。青州府奉旨改建圣水祠,第二年即告竣工。这次建祠,朝廷播发专款,因此营建得富丽堂皇。竣工后的圣水祠何等景象?有“圣水祠赋”为证:
遥望浓荫古刹,祠堂大门高耸。门曰文昌阁,上嵌“圣水祠”三个御书大字,阁中供奉儒教鼻祖孔圣。祠内正殿为圣母殿,碧瓦红墙,飞檐出梢,风铃叮咚,雕梁画栋。殿内塑圣水娘娘金身,左右金童、玉女侍奉。内壁描金彩绘,对孝女义举极尽扬颂:救贫出嫁,成亲抱灵,漱米孝母,惩恶守贞,祈天哭诉,献露显灵,黄蜂惊约,唐王赐封。一幅幅彩绘,犹似身临其境。东西为配殿,左奉观音,右奉龙王,以佑邦富民丰。泉在院内,青石护栏,有拱桥飞架,南北畅通。廷中翠柏凌寒挺立,参天柏片四季葱葱。池畔劲竹临风摇曳,扫地竹叶三冬青青。池内红莲含笑以迎客,树上碧蝉振羽而长鸣。整座祠院,肃穆壮观,灵秘神圣,疑是洒落人间一仙景。
尾 声
且说唐王接获“圣水祠”竣工奏折后的当夜,朦胧间做了一个怪梦。
正熟睡间,一阵微风袭来,吹得龙床纱帐微微飘动,将唐王惊醒。随即,芳香盈室。继而,一衣饰华贵的宫妆妙女,飘飘降落于室中。她向唐王轻轻一拂,微启樱口,言道:“小仙莅临,谢陛下隆恩,为我营建宫舍,金口敕封。”
唐王闻言,已知来者为谁,慌忙坐起,将手一抬,隔帐旨曰:“娘娘免礼。尔利于国,恩于民,理当受封。”
圣水娘娘离去前,给唐王留下几句偈语,让他认真参省:
滴水汇洞庭,
为渊载舟行。
交人须交心,
牧民勿用兵。
黎民得温饱,
江山万年青。
唐王闻罢,拱手回曰:“谨尊娘娘法旨,朕必当毕生躬行之。”
未等唐王语毕,娘娘已经飘然离去……
圣水祠建成后,香火甚盛,签语极灵 :请寿则年延,祈雨即露生;求富而得巨财,乞子则获玲童。人人景仰,遐迩闻名。于是,原来的康家村,便以圣水为村子新名。
讲完《唐王东征马踏泉》的故事,请容我瘦叟以狂歌作结:
唐王挥师扫凶顽,
披甲平倭身士先。
为君应识黎民苦,
勿居尸位枉称贤。
太守尚非昏庸吏,
律己自责亦清官。
莫见后世恶吏多,
冤案堆积高如山。
孝女含冤屈故去,
身后犹得美名显。
奉劝冥顽不肖子,
莫留臭名在人间。
狂歌一曲君当记。
为恶必报勿怪天。
另有小词一阕,专为胡太守而歌:
范氏晓莲,
守节孝母,
冤冲九斗赴黄泉。
天下恶吏众多,
谁似那青州太首,
不计蒙羞,
自铸冤案自平反。
哎呀呀,
但愿后世贪官儿,
私囊略憋,
自廉少贪,
遗下点民脂民膏,
留待庆丰年,
免得那谷神们,
饥寒交迫哭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