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姑智嫁打柴郎---共十二回 作者刘沂生
类别:刘沂生 作者:guanli 日期:2015-12-08 17:20:23

楔 子
大江长流
诉说着,
多少天下喜忧;
沧桑巨变,
书写了,
几许苍凉春秋。
意也切切,
情也悠悠,
静坐凝思观天下,
喜怒哀乐笔下收。
只可惜,
说古容易醒世难,
枉洒涩泪,
玷污襟袖,
一管秃笔难解万民愁。
趁今日在下无事,且听我讲一段发生在青州的《王公女智嫁打柴郎》的故事。
大明政权传至宪宗手中,宪宗于成化二十三年封他的第七个儿子朱佑楎为衡恭王,坐镇临淄,并于宏治十二年移藩青州分司所在地益都城,创建了衡王府。那衡王府规模浩大,楼阁排云,富丽堂皇,竟能与皇宫相媲美。不但能媲美,王府前的那对石狮子,较之故宫前的狮子,还要高出十九公分呢。这是何故?皆因当时的皇帝武宗朱厚照是老衡王的侄子。
衡王府王位代代世袭,历经一百五十九年,直到明亡清立,依然是国亡仍不倒的青州首户。
最末一代衡王朱由棷,在明朝亡国以后,由于清朝廷奉行“抚明遗,慰民心,利社稷”政策,虽然已经丧权失势,却依然被清廷加封为靖王,过着蓄奴养婢,花天酒地,耀武扬威的生活。正因为如此,引起朝廷居青州权贵们的极大不满和憎恨。祖居青州的房、冯两家,是清廷的开国重臣,都居要职。这两家视衡府为眼中钉、肉中刺,屡屡聚议,欲待机灭明遗、除王府,只是一时尚未寻到动刀良机罢了。对于这种形势,街头巷议,谁人不知?哪个不晓?然而,身居王府的遗老们,却过于迷信清廷恩典,根本不想收敛一下自己的淫威,更不会料到灭族之灾即将到来。
谁能料到,在这王府豪门中,竟然有一个金钗弱女,却能独避灭族之灾。她,就是王公女三环。欲知详情,且待我道来。
第一回 老王爷日坐愁城 俊三姑老大未嫁
衡王府最末一代衡王,虽然没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却也妻妾成群,儿女数十,不可一一尽数。原配正室生了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女名翠,二女名玉,三女名环。这三环女,人们称她三姑。论长相,比两个姐姐貌美;论心术,比两个姐姐聪颖;论脾性,比两个姐姐温柔;论体质,比两个姐姐纤弱。正因为这众多原因,老王爷夫妇把她视作掌上明珠,遇事总偏袒她几分。为此,她的两个姐姐常怀嫉妒之心,表面上姊妹相处,和和睦睦,背地里却恶言秽语,常常咒她:“来日嫁个穷姑爷,住寒窑,穿破衣,拖着拐棍要着吃!”
姐姐们的咒骂,时时传到三姑婢女们的耳内。她们常为主子鸣不平,背地里窃窃回骂道:“不知羞。屎壳郎照镜子,不知道自己丑,也有嘴贬派别人?”
姐姐们的恶言脏语,有时也从婢女们口中传到三姑的耳朵里。她听后既不气,也不火,总是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对自己的婢女们说:“贫富自有天命,福禄哪里随人?你们以后少在我耳旁瞎嚼舌头。”
婢女们不敢多语,诺诺听命,从此以后却再也没有人传言捎语,搬弄是非了。
老王爷夫妇对三姑爱自管爱,然而却也有许多不满之处。要问有哪些不满,归结起来有三条:一不满她不喜艳装,好穿素衣雅服;二不满她在奴婢面前缺少主子身架,特别是对吴妈过于敬重;三不满她不肯遵循父命,二十一二岁的老大姑娘了仍不应口择婿出阁。
尤其是这最后一条,那可真叫王爷夫妇大伤脑筋,日坐愁城。古时候大户人家喜欢早婚早嫁,不少女孩儿十五六岁就出阁做了媳妇。王公之家的女儿二十好几尚未有婆家,这是极罕见的。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呢?多少名门大户来提亲,王爷夫妇认为不错,三姑却总是摇头不应。
讲到这里,有人准会提出异议:古时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府小姐竟敢违抗父命吗?
这话讲得倒也在理。不过,这里面却另有一层深意。上面我曾讲到三姑纤弱,这是因为她从小多病多灾。为此,王爷夫妇对她多怀怜惜之情,在婚姻问题上尽量让她顺心合意,以免像大翠、二玉一样早寡怀忧,加重她的病体。另外,当她已是二十岁时,她的乳母吴妈曾与她到云门山顶碧霞祠求过签,那签文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两句仙语:“唯有择婿嫁清客,方能偕老到百年。”
王公之家比一般小百姓愈加迷信,所以王爷夫妇尽管对三姑心怀不满,却又不肯违背“天命”,这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三姑身上失灵的秘密。这便是:
旁观之客客不解,
缘中之人人自知。
下一篇:三姑智嫁打柴郎---第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