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青州龙兴寺
“青州龙兴寺复兴颂”碑揭碑隆立
刘沂生、沈志海/文 沈志海、阎星年/摄影
果如师与捐碑、制碑人合影 “复兴颂”碑揭碑后合影
龙兴寺,始建于南朝宋国北海郡治所南阳城(青州城前身)内。当年,北海郡久旱不雨,民不聊生。郡守刘善明率众祈雨,甘露普降,救民于水火。为酬佛祖隆恩,刘善明献私宅建佛堂。刘宋之佛堂几经易名,至唐玄宗开元定名为龙兴寺,名重华夏,誉满神州。龙兴寺历世八百余载,毁于明初战火,遗迹荡然无存。美籍华人夏荆山,不辞劳苦,化缘筹资,于庚寅年秋在青州城南驼山下复建龙兴寺,复现昔日古刹辉煌。
辛卯年佛诞日,阴云密布,群山朦胧。龙兴寺香烟缭绕,众香友接踵而至。佛友王长庆、刘兰香夫妇,率其子女恭献《青州龙兴寺复兴颂》碑一幢。颂碑高大雄伟,气势恢宏,屹立于鼓楼院西侧,既向香客倾诉龙兴寺的坎坷历史,亦为复兴的龙兴寺平添一道靓丽景观。该日清晨,龙兴寺果如师率诸位高僧,与颂碑撰词人刘沂生、碑联书写家宋执贵、摄影师沈志海与阎星年等高朋,应邀参加揭碑盛典。
吉辰到,掌声雷动,鞭炮齐鸣。刹时间,爆屑纷飞,香烟蒸腾,殿堂隐约,视野朦胧。宏伟的《青州龙兴寺复兴颂》碑,身披黄绫,在烟雾中忽隐忽现,犹似置身于仙境一般。久旱初雨,为捐立复兴碑增加了神秘感。庄严的揭碑仪式,在蒙蒙细雨中进行。龙兴寺果如师与捐碑香友王长庆剪彩揭碑后,众人在颂碑前合影,留下一段永恒的纪念。
有感于此,激情澎湃,畅吟古歌以抒怀。
南朝名郡处北海,
久旱不雨普天哀。
善明祈雨甘露降,
为建佛堂献私宅。
几经变迁香火盛,
定名龙兴誉不衰。
一代名刹罹劫难,
化作瓦砾数百载。
华盖运转乾坤变,
龙兴复兴烁异彩。
驼山脚下增辉煌,
复兴颂碑面世来。
礼炮轰鸣连天响,
祥云缭绕隐碑台。
应是佛驾已光临,
喜雨普降洒尘埃。
久渴禾苗仰天笑
农家扬眉乐开怀。
“青州龙兴寺复兴颂碑”碑文
潮起潮退,月落月升。龙兴盛衰千余载,历几多朝兴朝败,睹几许庶民哀痛。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犹似走马灯。
王者争霸,洒向人间尽血腥。南北二朝,民不聊生。元嘉末叶,北海名郡不安宁。赤地千里,人相食,兽相攻,枯柳枝头栖哀鸿。庶民蒙难,太守动容,焦心如焚刘善明。磕头祈雨,血溅襟袍和泪零。心诚佛自知,驾趋北海境。甘露普降,佛祖显灵。于是乎,善明献宅建佛堂,开一代礼佛盛风。刘宋之佛堂,至齐梁鼎盛。朝代频叠,寺名屡更。隋称道藏,唐更大云,逮及玄宗开元,始定名龙兴。唐宋皇家寺院,榜上题金名。龙兴龙兴,植根通灵地,坐落南阳城。襟怀云门,郁郁葱葱;提携洋溪,流水淙淙。一寺八院,气势恢宏。参拜信民接踵来,敢诩天下寡伯仲。
成王败寇,强者称雄。洪武靖乱,大动刀兵。青州一域兮,十室九空。悲之悲,龙兴宝刹难幸免,亦在罹难劫数中。困寺屠戮,水击火攻;血流成溪,尸身纵横。千年名刹化瓦砾,残垣瑟瑟悲秋风。显者权重只自肥,至尊宝座人纷争,谁肯耗资复龙兴?呜呼,故址虽在,遗迹无踪。俱往矣,时至当代,佛业复苏,再见礼佛清明景。
居士夏荆山,学佛宏法,利益众生。四海化助营灯盏,力促龙兴寺复兴。正开住持,通教理,重修行,善于筹措不辞劳,重建宝刹立丰功。筹建处,苦身行,八方信众聚驼岭。复建之龙兴,坐落驼山下,依地势布局,殿堂错落,钟声缭绕迎日出;俯瞰弥水流,凭气魄夺魁,飞檐斗俏,金光灿烂披彩虹。宝刹开光日,秋菊烂漫,岁在庚寅。青州倾城观盛典,信民云集冠古今。佛号阵阵撼山岳,仙乐隐隐伴祥云。香烟弥漫,恭请佛驾降临。龙兴辉煌今又是,佑我华夏万年春。
龙兴寺,寺兴龙,龙寺同兴;我念佛,佛念我,我佛共念。赴典归来,击节畅吟。献予宝刹,陪伴佛友修佛身。
青州 青草堂主刘沂生 撰文
李玉俨勒石 岁次辛卯年佛诞日 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