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二中铁军班

王牌铁军 精神永存 静专思主 严细实恒
强根固本 开拓创新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青州二中铁军班
联系人:王老师 15069669186
    丁班长 15963600822
地 址:青州二中
E-MAIL:243236634@qq.com
网 址:www.tiejunban.com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将士风采 > 导师文章 > 刘沂生
青州逄山史话----余韵
类别:刘沂生 作者:guanli 日期:2016-04-26 17:48:38
                 逄公影像印逄山  尽享烟火四千年

                            逄公八旬离凡尘,
                            舍身悬崖酬国君。
                            善人理应获善报,
                            且看谁是救援人。

    闲言少叙,书接上回。
    当时逄公商昭王宣进宫中,旨令他进军逄山,“或剿,或招,悉听尊便”,并明确警告他“否则,提尔首级见寡人”。君无戏言,臣亦无戏语。到头来,逄公既没有剿灭逄山造反的兵勇,也未能劝服杨骥归顺投降。出于无奈,逄公只有走跳崖尽忠这条绝路。
    逄公纵身跳崖,耳旁风声呼呼作响,身躯急速下坠。他的身躯一旦坠落崖底,势必粉身碎骨,化作一滩肉饼。
    正当此刻,逄公的耳畔传来一声传呼,声音是那么亲切:“老人家,慢行,转来。”
    说时迟,那时快,传声余音未落,逄公已被人架住,其身躯不但不下落,反而缓缓上升。逄公原本紧闭双目,待他睁眼看时,始见左男右女两位仙子搀扶着他,让他缓缓飞升。
    举目仰视,大喜望外,救他的不是别人,乃是他最最敬仰的观音菩萨。那两个扶持他的人呢,自然是金童和玉女
    不错,那救他的人,正是南海观音。观音应王母娘娘盛邀,前往瑶池赴宴,驾云从逄山上空掠过。说来也巧,恰遇逄公跳崖自裁。于是,她便传令金童玉女将逄公救了起来。
    逄公被救,并不领情,他拼命地呼喊:“菩萨,放手!不要救吾,求尔慈悲!”
    闻听逄公此语,菩萨先是一惊,继而迷糊起来。为了破解谜团,她把衣袖一挥,将逄公与两个童子定在空中,其背后便是崖顶下的峭壁。观音温言诘问道:“老人家,有福不享,何以轻生为?”
    逄公含泪回道:“我本逄国君主,领受商王旨意,前来处置造反王杨骥。因我老迈,既无力剿杀反王,亦无能使之降顺,反中其蝉蜕计谋,从这后山溜走矣。臣子之职,为民尽义,为国尽忠。君命既违,苟延何趣,徒落不忠之责尔。既落不忠之名,尚有何面偷生?万望菩萨周全,放我离去则个。”
    南海观音,至善至慈,以普度天下众生为己任,活人者多多。在她救助的人员中,既有善良庶民,亦有穷凶恶奴,更兼大贪巨腐。这些恶人本性难移,活而复为恶,小贪变大贪,为害愈甚。因为观音行善无度,所以只能作菩萨,不能成为真佛。对此,如来佛祖曾诚恳告诫她,劝她改正盲善举。为此,她接受了以往的教训,不再固执己见,盲目救人了。于是,她感慨地说:“既如斯,且成全于尔。”
    
    “肉躯化山岳,法影留千古——尔,且去!”观音又将衣袖一挥,逄公与两位仙子的影像便深深地刻印在悬崖上,永留千古了。奉观音法旨,两位仙子一松手,逄公躯体迅速下降,跌落那万丈深壑中。
    这个逄公呐:

                             人亡法影在,
                             万古垂美名。
                             笑看逐利客,
                             临死一场空。

    观音自感这件事处置得体,心里乐滋滋的,驾祥云离去。 
    话说逄公跳崖后,逄国的兵勇们急得似热锅里的蚂蚁,乱哄哄的。众人顾不得探究杨骥下落,纷纷涌下山巅,四处搜寻他们的国公爷。奇怪的是,从悬崖一直搜到壑底,除了寻到几十具杨骥转移时摔死的兵勇尸体外,根本找不到逄公的踪影。
    正值众人垂头丧气之时,从浩茫的空中传来歌吟声:

                               逄公化石佛,
                               仰卧逄山峰。
                               秋来观红叶,
                               春至浴春风。

    这歌吟在山间回响,发出嗡嗡回声。这是谁的歌吟?自然是观音菩萨的,声音来自飘渺的高空,是从瑶池传来的。
    听到天籁回响,众人讶然失态。待举首仰望逄山时,原本平坦的山顶,而今变得起伏有序,俨然是巨人仰卧于其上。这仰卧的巨人,便是逄公的化身,是南海观音点化成的。看那仰佛的身下,壁峭环绕,犹似石棺一般。再一细瞧,石棺峭壁上逄公与童子的影像忽隐忽现,隐约可见。于是,人们纷纷跪倒于地,连连叩拜,山呼:“逄公万世,逄公万万世!”
     
    逄公尽忠化山岳的消息不翼而飞,很快便传遍了逄国。不久,举国石匠络绎会集于逄山,攀崖吊峰,鑿声叮当,为逄公装点石棺。今日隐约可见的逄山悬崖雕塑群,即当年逄山卧佛石匠们的杰作。 
    花开两朵,另表一枝。
    众人只知三月三王母娘娘举行蟠桃宴,却不知除蟠桃宴之外,王母还举行六月六荷花宴与九月九菊花宴。
    杨骥三月起兵造反兵谏,逄公跳崖尽忠之日,恰是六月初六日,正值王母举行荷花盛宴之时。今年的荷花宴分外隆重,玉皇大帝也亲临宴会,与各路神仙同饮共乐,场面十分热闹。
    饮宴间,各路神仙畅谈所见奇闻异事,席面上时而发出欢乐的笑声。听过其他神仙的讲述,观音按捺不住,也将来赴宴时所见所闻,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遍。述罢,击节作歌曰:

                             人间凡世多不平,
                             几多忠臣得善终。
                             时人都说活着好,
                             偏遇逄陵不求生。

    众神听了唏嘘不已,啧啧称奇。玉皇闻言,眉飞容动,当众赞道:“啊啊,难得,难得矣!人世间不乏兵刃之争,唯缺忠孝之道,理应倡导之。”
    观音闻玉帝言大喜,慌忙陈请道:“陛下所言极是,何不颁旨表彰之。”
    众神灵最喜附会,纷纷扬言支持。于是乎,玉皇当廷颁旨,曰:“逄伯陵忠心可嘉,赐封为逄山山神,欣享万世香火。杨骥忠孝兼备,封其为忠孝使者,立范于人世间。待其百年后,归位天庭,复职听用。”
    各路神灵闻旨山呼:“我皇英明,我皇英明!”
    荷花宴上奇闻颇多,无暇一一细表,暂且从略。
    逄公虽死犹生,荣任逄山正神,享不尽人间香火。
    说到逄公为神,有一段插曲不可不述。

    那日逄公坠落谷底后,跌了个粉身碎骨,一缕阴魂飘飘出窍。正当他的幽灵在空中飘游无着之际,一股强大的阴气将他吸入地下。
    地下虽然无星无月,却倒不甚昏暗,一条宽广大道通往远方。这条大道叫黄泉路,路上人影晃动,抽噎声、怒骂声、呼嚎声此起彼伏,声声入耳。奇怪的是,行人只有去的,却没有回的。
    他夹裹在人流里,走呀,走呀,一直走到一条大河边。
    这条大河叫忘川河,河上架着一座桥,叫作奈何桥。河里恶浪滚滚,河面雾气腾腾。
    奈何桥分为三层,上层红,中层玄黄,最下层乃是黑色。据说,生时行善事人上层善恶兼半的人中层那些尽行恶事的人则走下层那些走下层的,尽是些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自然,贪官奸佞们也属于这个类型。 
    透过桥上迷雾,隐约可见远方有一座都城,也是楼阁亭台,恢弘壮丽之气魄,并不亚于人世间的都城。
    一旦过了奈河,便进入阴司境地,若想再复返阳世,是绝无可能的。
    奈何桥头有一座高台,这座高台叫望乡台。攀上望乡台瞭望,便可以看见故乡的村落和亲人。这,当是望乡的最后一眼。
    望乡台下有一座茶亭,茶亭里有一个卖茶的。这个卖茶的,就是无心人孟婆。孟婆长得蓬头垢面,锯齿獠牙,十分地丑陋。她卖的不是茶,而是迷魂汤。一旦喝了她的迷魂汤,便尘世尽亡,犹如呆子一般,远近无亲了。
    看到逄公到来,孟婆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迷魂汤,颠着小脚,扭呀扭呀地赶到他的面前,对他声音沙哑地歌吟道:

                                 喝着甜,
                                 闻着香,
                                 冥府极品清心汤。
                                 冬喝温,
                                 夏喝凉,
                                 父老乡亲来品尝。
                                 化忧愁,
                                 除悲伤,
                                一切烦恼都丢光。

    逄公,是何等样人,怎能不知这是一碗迷魂汤?他深感尘事烦人,尘事恼人,不再记得也好。再者,他深知这迷魂汤是躲不过去的,如果你不自觉地喝,惹恼了黑白无常,也会掐着你的脖子硬灌的。与其被逼着喝,倒不如自己痛痛快快地喝。思念及此,他伸手接过茶碗,准备一饮而尽。
    正当此刻,两员威风凛凛的天神,突然间降临在逄公的身边。他们一把夺下茶碗,“咣”的一下摔在地上,狠狠地瞪了孟婆子一眼,忿忿地喝道:“好大胆子,竟敢迷惑逄山爷?滚!”
    孟婆一听,面前这位长者原来是逄山爷,早就吓得瘫软了,嗫喏地说:“不敢,不敢,婆子有眼无珠,该死,该死!”
    哈哈,看来这阴司也同阳世间一样,是软的欺,硬的怕,见了官爷得趴下。否则,官爷们会运用手中的权势,治得你求死不能,求活不得的。
    于是,二位天神也不多说,将逄公架起来,向逄山行宫飘飘飞去……

    闲言述罢,再接上文。
    逄公如此,他外甥杨骥的结局又是如何呢?且容老朽道来。
    盘踞于逄山顶的杨骥与其兵勇们,被困至第五日夜晚时,在夜幕的笼罩下,设巧计转移了。当夜,哮天犬在前面引领开路,杨骥与兵勇们紧随其后,披荆斩棘,鱼贯而下,从后山悬崖悄悄溜下逄山寨。
    杨骥盘点兵勇,尚有四千余众。作为将帅,要为自己部下的安危负责。于是,他率领残余兵勇,沿着滚石峪西上,避进了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即而今的杨集谷溜深处。他们凿石盖房,垦荒种田,隐锋芒,习战阵,准备来日再起,还要发动兵谏,促使商朝中兴。由此可见,杨骥不屈不挠的爱国雄心,是寻常人难于比拟的。
    在杨骥藏锋备战期间,商朝发生了巨变。
    商昭王于公元前1542年暴病身亡。临终前,他喷血狂呼:“吾乃昏君也!吾乃昏君也!”
    昭王薨,其弟太庚即位,史称为宣王
    宣王与昭王虽然是同袍兄弟,其为人理政之道,与昭王截然不同。登上王位之后,他大刀阔斧整朝纲,罢奸佞,壮军备,恤黎民,深得朝野拥载,使商朝大业重振,获得中兴,被誉为殷商盛世
    杨骥造反举国皆知,逄公尽忠无人不晓。宣王即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表彰逄公、为杨骥平反,安抚民心。
    宣王在朝堂上对列班臣僚曰:“为君者纵恿贪腐,非为惜朝,实乃误邦尔。反腐谏君,非但无过,理当有功也。”
    新君侃侃而谈,列班臣僚无不点头称是。继而,宣王断然曰:“杨骥谋反,事出有因,责在君而非在臣,理当为其昭雪之。”
    闻其言,臣僚大喜过望,群拜山呼曰:“吾王贤明!”
    过了不久,朝廷颁下两道旨意。
    其一:昭雪杨骥,平反冤案。杨骥官复原职,升任忠孝元帅
杨骥接到旨意,遥向北方叩拜,感动得热泪盈眶。然而,他却不愿复出赴任,只想隐居,老死于深山老林中。他向前来传旨的吏官言道:“国朝振兴,臣愿已随,何以官为?臣请退隐之。”
    宣王闻报,甚为感动,当众赞曰:“通晓时务,堪称人杰,国朝之幸矣。”
    于是,宣王准其回奏,为其在隐居处赐建龙宫一座,并赏制滚龙王袍一件。待龙宫建成,杨骥将父母接来宫中,伴其颐养天年,同享天伦之乐。
    杨骥寿高九旬,无疾而终。装殓时,衣着虽在,肉躯已不知所踪。当年所建之龙宫,而今已经荡然无存,龙宫所在地已经发展为村落,即而今的龙宫村
    这个杨骥呐,真真是:

                             血战沙场不为功,
                             造反兵谏不惜名。
                             外甥临阵不打舅,
                             退居老林仍砺兵。
                             待到功成名就日,
                             归隐山林不显踪。
                             但愿后人多自爱,
                             莫令忠孝化泡影。

    其二:追封逄公,弘扬忠义。朝廷调拨专款,在逄山西麓拓建逄公祠一座,为逄公塑造金身,供世人瞻仰供奉。逄公作君为民谋,为神替民筹,生生息息,不忘庶民。
    朝更代叠,大海桑田,逄公祠先后三迁。而今之逄公祠,依然是:

                             逄山脚下起辉煌,
                             风铃叮咚迎朝阳。
                             松涛阵阵奏赞曲,
                             山溪淙淙歌吉祥。
                             万人敬仰来参拜,
                             香烟缭绕人气旺。
                             后世君王当记取,
                             忠义治国邦安祥。


    行文及此,《青州逄山传》已撰拟告竣。此文,兴许是我的封笔之作,且待老朽狂歌一曲作结:
                              瘦叟人愈瘦,
                              秃笔撰春秋。
                              不忌神灵怪,
                              岂惧恶奴揪。
                              目下世风劣,
                              忠义难出头。
                              奸佞权势大,
                              铜臭遍地流。
                              何人匡正气,
                              忠孝正门头。
                              华夏奏凯歌,
                              屹立五大洲。

                  ——辛卯年中秋夜竣稿于青草堂舍——
作者简介
     
    刘沂生,自号犟牛,笔名瘦叟,作协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1984年上书《人民日报》呼吁“救救教师、救救教育”,引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同志“尊师重教”重要批示,被誉为“给中华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人”。
    1963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一直在教育战线躬耕。数十年来,潜心教育,殚精育李,是一方名师。
    1997年退休,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先后撰著出版章回体回忆录《犟牛本色》、人物传记《魏媚传》、传奇集锦《古州传奇》、英烈传《碧血沃古州》、《衡王府史话》与诗集《草堂清韵》等五部作品。
    著名学者、作家、俗文学学会顾问刘俊骧先生,对刘沂生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作品“调动传奇文笔的种种技法,吸收当代小说的诸多技巧,奇峰叠出,有血有肉、波澜起伏,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为当代传奇创作趟出了一条新路子,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友情链接: